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简明中国教育史 (第四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简明中国教育史 (第四版)

  • 作者:王炳照 郭齐家 刘德华
  •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09435
  •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01日
  • 页数:516
  • 定价:¥4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此次修订,基本原则依旧是保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原有的“简明”特点,根据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修订版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章、节、目的内容,突出教育思想、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历史认识修正了部分历史评价,以更为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作为理想诉求。古代部分作了局部的修改、补充、调整,近现代部分无论是章节结构,还是内容都作了较大的改动,特别是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部分,以两章的篇幅,勾勒出建国后50年的教育发展的主要轨迹。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教育价值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教育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我们开始感觉到1992年修订版的内容已有些不能适应和满足21世纪的新形势和广大读者的新需求。为此,在广泛收集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体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再一次对《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根据章节内容需要,增加了很多图片,以期图文并茂;每章前面增加了导言,以言简意赅的文字对本章内容作提要式的描述,给读者一个提纲挈���的印象。
    文章节选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集团中,官、吏区别很大。“领持大概者,官也。”“办集一切者,吏也。”与有职有权的官相比,吏只是供人役使的具体办事人员,又终身无品秩之望,被社会人士,尤其被读书人所不耻。然而元代却打破了官吏界限,吏的社会地位不仅大大提高,而且吏员可以出职任官,并成为一条*主要的人仕道路。
    元代吏员名目繁多,据《元史·百官志》载,约有三十余种,分作案牍吏员、翻译吏员、传达吏员和承担其他责职的吏员等。吏员总数多达两万余人。元代吏员定有系统出职任官制度,而且任官品级优厚,吏员出职*高者可达正六品或从六品,可见吏员出职已成为通达官职的一条捷径。什么人可以充任吏员呢?元代建立了周密的吏员选用办法,在此办法中,将读书人列为吏员来源之一,定有“由儒补吏”之法,把学校教育与补充吏员挂钩。“由儒补吏”首先表现在“岁贡儒吏”上,上贡的儒士由儒学教授于“系籍儒生内”考选。其标准除须“洞达经史”外,还须“通晓吏制”,儒吏兼通是为“岁贡儒吏”的基本要求。“由儒补吏”其次表现在“诸生充吏”的措施上。给各类学校的生员以由吏人官的机会。“由儒补吏”还表现在“教官任吏”的办法中。元代教官由朝廷或地方政府任命,但其地位和前途远不及吏职,因此元代于大德九年(1305年)规定,教育可补六部令史或其他吏职,“教官任吏”成为教官奔竞官位的阶梯。
    (三)科举制
    诚如前述,元代选士制度是以怯薛入仕和吏员出职为主要途径,科举制经过长期行废后虽然也开设了几十年,但在人才选取方面作用有限。然而,作为元代选士三途之一的科举毕竟继承唐、宋衣钵,并在元代这一特殊背景下有所发展,体现出元代科举制的特点,这是不能忽视的。
    1.“戊戌选试”和科举制的停废
    元代科举制度正式颁行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离世祖建立元朝已有四十多年。可以说元初科举处于长期停废状态。但是早在窝阔台灭金之后,蒙古**集团在占领了淮北广大地区之时,就曾有过科举取士的做法。窝阔台九年(1237年)八月,在耶律楚材等人建议下,诏命断事官蒙格德依,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以论、经义、辞赋三科考试,凡专治一科不失文意就可中选,儒人被俘为奴者亦可就试。共录取四千零三十人。是为“戊戌选试”。此后四十年未再开科,虽然朝廷围绕科举行废问题曾反复展开讨论,但*终未能实行。
    元仁宗即位后,奉行以儒治国方针,
    …… 《简明中国教育史》自1992年修订出版以来,又经历了15个年头。《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修订后,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全国许多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选用了《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有的还作为硕士、博士学位课程的必读书目。为了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已先后重印15次,总印数达到了135500册。广大读者给予《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的充分肯定,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教育价值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教育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我们开始感觉到1992年修订版的内容已有些不能适应和满足2l世纪的新形势和广大读者的新需求。为此,在广泛收集读者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体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决定再一次对《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基本原则依旧是保持《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原有的“简明”特点,根据不同情况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在修订版的基础上,重新组织章、节、目的内容,突出教育思想、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历史认识修正了部分历史评价,以更为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作为理想诉求。古代部分作了局部的修改、补充、调整,近现代部分无论是章节结构,还是内容都作了较大的改动,特别是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部分,以两章的篇幅,勾勒出建国后50年的教育发展的主要轨迹。
    此次修订,根据章节内容需要,增加了很多图片,以期图文并茂;每章前面增加了导言,以言简意赅的文字对本章内容作提要式的描述,给读者一个提纲挈领的印象。
    参加《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1992年修订版撰写工作的作者,除王炳照教授外,其他人均已退休。当他们得知《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新修订的消息,均表示大力支持。刘德华、何晓夏两位教授亲自参加修订,郭齐家、高奇两位老师,分别委托了施克灿、孙邦华副教授代为修订。参加《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各章修订工作的,按照章的顺序为:周慧梅(**章、第二章)、施克灿(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刘德华(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何晓夏(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孙邦华(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王炳照(第十六章、第十七章),*后由王炳照教授进行全书统稿。
    目录
    **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节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第八节 《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 秦、汉教育
    **节 秦代教育
    第二节 汉代文教政策
    第三节 汉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四节 汉代察举制度
    第五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第六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节 魏晋南北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
    第三节 嵇康的玄学教育思想
    第四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节 隋唐文教政策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隋唐科举制度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第六章 宋元时期的教育
    **节 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节 宋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 宋代的书院
    第四节 辽金的教育
    第五节 元代的教育
    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第七章 明代的教育
    **节 明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节 明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 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第四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第八章 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教育
    **节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第二节 清代的科举制度
    第三节 明未清初的进步教育思想
    第四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第九章 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节 清末封建教育的变革
    第二节 龚自珍、魏源等对清末教育的批评和改革主张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第四节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节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三节 留学教育
    第四节 教会教育的新阶段
    第五节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第十一章 民国初期的教育
    **节 辛亥革命前资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第三节 文化教育战线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
    第四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节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潮
    第二节 1922年的“新学制”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传人和实践
    第四节 **次国共合作下的革命教育

    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与政策
    第二节 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
    第四节 陶行知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第五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第六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反对教会教育与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运动
    **节 反对教会教育的斗争
    第二节 反对日伪奴化教育的斗争

    第十五章 革命根据地教育
    **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第二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
    第三节 解放区的教育建设

    第十六章 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节 改造旧教育,创建新教育
    第二节 独立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全面破坏

    第十七章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节 教育领域中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深化
    主要参考文献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