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QQ咨询:
有路璐璐:

“新课程改革”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作者:张荣伟
  •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51172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01日
  • 页数:281
  • 定价:¥2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部全面总结反思“新课程改革”的力作。
    本书从政策、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探讨了课改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可行性,论题涉及课改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一线探索、实际成效、文化重构、评价机制、社会舆论等七个方面。整体上,这七大问题及其解答逻辑相辅相成,具有内在关联性,不仅勾勒了课改的全貌与发展轨迹,而且为其自身完善和未来路径选择提供了较为合理的依据。
    文章节选
    **章 政府的选择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新旧世纪之交,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宏观社会背景。同时,从国际教育发展领域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则是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新课程改革”自然是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由课程变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体系重新建构的过程,它涉及课程目标的转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与教学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评价体系的重构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的运行等。可见,它是一项历史意义重大,辐射面广,任务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牢记的是,政府选择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民族振兴,在于促进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经常性地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回顾与反思,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该制度化。这样,才能够保证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展开,保证其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而这一切工作的前提在于,对“新课程改革”作一个本体性研究,把握其历史脉络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
    目录
    绪论 问题与方法:教育改革的一般分析框架
    **节 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谁是改革者:教育共同体的扩充与限制
    二、改革为什么:教育目的作为基本尺度
    三、如何实现改革:科学、政治与精神的融合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三种主要模式
    一、专家模式:理论批评与学派建构
    二、行政模式:政策落实与教育规范
    三、校本模式:理想激发与行动自觉
    **章 政府的选择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节 “新课程改革”的发生逻辑
    一、素质教育:“一个挂在天边的月亮”
    二、“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谱系与意义
    三、“新课程改革”的文本依据:政策与方案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与推进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
    第二章 专家的策划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节 谁是“新课程改革”的专家
    一、“新课程改革”的专家组织机构
    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专家作为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一、相关问题的提出及其论辩
    二、“新课程改革”的人性论基础
    三、“新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基础
    第三章 教师的习得与创新:“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探索
    **节 “三大培训”与“三大支柱”
    一、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
    二、专家**同伴互助自我反思
    第二节 “三级课程”与“三个转变”
    一、**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四章 学生的体验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成效
    **节 由新教材、新课堂到综合实践活动
    一、新教材
    二、新课堂
    三、综合实践活动
    第二节 由新选择、新评价到新考试
    一、新选择
    二、新评价
    三、新考试
    第五章 学校的开放与转型:“新课程改革”的文化重构
    **节 学校发展的主导力量与可行路径
    一、从“教师发展”、“学校转型”到“文化重建”
    二、从“专家**”、“政府推动”到“学校自主”
    三、“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科研文化新态势
    第二节 学校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一、“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论意蕴
    二、杜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三、基础学校:一个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
    第六章 高考的顺应与调控:“新课程改革”的评价机制
    **节 高考改革:从实践到理论
    一、高考改革大事记:1977年~2008年
    二、高考改革:基本理论与现实困境
    第二节 没有高考改革,就没有课程改革
    一、先行课改省(区)高考方案新变化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大趋势
    第七章 社会的赞誉与批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向
    **节 不同的声音,共同的追求
    一、“王、钟之争”:知识观的对立与冲突
    二、“院士上书”:数学新课标的理论困境
    第二节 教育改革并非只有一种选择
    一、“一元性政策文件”与“多元性实验方案”
    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调研与修订
    结语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永远在路上
    附录 “新课程改革”政策、文献举要
    主要参考文献
    面与点的紧张
    ——编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