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体育服务商品供求在层次上的矛盾。这里指不同层次的体育服务商品在供给与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它主要表现为体育服务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在构成上的不平衡。例如,有些高层次的体育服务商品往往是较稳定地长期处于需求不足的状态(高尔夫球俱乐部,游艇俱乐部等),而有些大众层次的体育服务商品则往往是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夏天的游泳池火爆现象)。造成体育服务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在结构上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不同造成的对不同层次的体育服务商品需求的不同。人们对各种体育服务商品的需求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在收入水平还普遍比较低的条件下,对一些高层次的体育服务商品以及**次的体育娱乐消费是难以形成大量需求的。例如,在目前绝大多数的人们还处于低收入水平的情况下,很难设想他们会对体育服务商品的需求集中于一些高层次的体育服务商品,如高尔夫球会员证、游艇俱乐部的会员卡、健身健美俱乐部的会员证,也不可能经常去观看100元一张门票的足球比赛或打几十元一小时的壁球、网球等娱乐型的体育消费。因此在不同层次的体育服务商品供求构成上,必须考虑人们的收入水平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否则也将会造成不同层次的体育服务商品之间的供求结构失衡。
二是由于人们的年龄差别造成的对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体育服务商品需求的差别。青年人和老年人、儿童和成年人的爱好、兴趣是不同的。例如,老年人喜欢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太极拳、练功十八法等体育劳务或服务商品,青年人则喜欢健美、**、“国标”等体育服务商品。正是因为不同年龄的人们对各种类型的体育服务商品需求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性,所以只有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对体育服务商品需求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来提供不同种类的体育服务商品,才不至于出现体育服务商品在供求层次上的矛盾。
总之,由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年龄,还有职业、传统习惯、爱好和兴趣、体育意识强弱等等不同,使人们对体育服务商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因而经常会出现不同层次的体育服务商品在供求结构E的矛盾。 体育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的高峰期,其影响扩展到全球。也就在这个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行,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体育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开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此后,理论界特别是体育经济理论研究中普遍出现了“体育产业”这一提法。1992年6月,中共**、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体育界也掀起了对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研究的热潮。体育经济是比体育产业外延更广的一个概念,它不仅包括体育产业的经济活动,还包括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与体育关系密切的一些经济活动。所以,参加体育经济研究的人员更多、更广泛,包括一些**的经济学家,使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体育产业的实践,对体育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理论研究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实践,使相关人才的需求得到重视,许多体育院校、师范大学内的体育系科,甚至一些**的综合性大学也办起了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等等有关的专业,使人才培养工作跟上了发展的需要。
但当我们冷静地分析自己所面临的现实时又发现,在目前的相关教育中,系统性的教材尚不足。许多教学工作者编写了不少相应的教材,但往往都是为了满足某一门课程的需要,而作为一个专业来说,还应该有自己的系列专业教材,即使一时还不成熟也不要紧,可以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丰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