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环境经济学概论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环境经济学概论

  • 作者:严法善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37302
  •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01日
  • 页数:314
  • 定价:¥1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人们把水、空气等环境资源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偿资源",把大自然当作净化废弃物的场所,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和劳动。这种发展经济的方式,在生产规模不大、人口不多的时代,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在时间上、空间上和程度上都是有限地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
    文章节选
    第七节环境一国民收入均衡中收入流量
    分析与资源存量分析的结合
    要阐明环境保护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环境一国民收入均篌中的资源存量均衡分析固然必要,但仍然不够全面。资源存量均衡分析本身已经表明:资源存量的减少程度和资源存量的增加程度都与收入流量中的环境保护支出多少有关。比如说,环境保护投资越多,从收人流量的角度来看,社会总需求越大,但从资源有量的角度来看,则是社会总供给越大;反之,环境保护投资少一些,从收人流量的角度来看,社会总需求相应地少一些,而从资源存量的角度来看,社会总供给也将少一些。可见,在环境一国民收入均衡公式中,收入流量的变动与资源存量的变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环境一国民收入均衡时,有必要使收人流量分析与资源存量分析相结合。
    另一方面,根据公式(3.7),环境一社会总需求等于投资与消费支出流量加上资源存量的减少值;根据公式(3.8),环境一社会总供给等于产品和劳务供给流量加上资源存量的增加值。资源存量的减少值同资源存量的增加值经常是不相等的,而投资与消费支出流量同产品和劳务供给流量也经常不相等。 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交叉的学科。
    到了20世纪50年代,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密度不断提高,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大大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出现了全球性的资源耗竭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
    许多经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一起筹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对策,估量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污染的费用和效益,从经济角度选择**污染的途径和方案,有的还把控制污染纳入投入一产出经济分析表中进行研究。这样,在20世纪_70年代初出现了污染经济学或称公害经济学的著作,阐述**环境污染的经济问题。
    目录
    **章 绪论
    **节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 环境问题的发展和研究
    三、 环境问题的特点
    四、环境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一、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 环境经济学的性质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一、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二、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节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基础
    二、 环境是一种资源
    三、 环境资源的特征
    第二节 环境资源的价值和商品性
    一、 环境资源的价值
    二、 环境资源的商品性
    三、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一、 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二、 对世界未来环境生态和经济的预测
    三、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

    第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节 物质平衡与经济运行
    第二节 宏观经济运行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
    一、 新课题的探讨:一种尝试
    二、 若干假设:非货币形式的环境保护成本与收益的货币化
    第三节 纳入环保成本和收益后的国民收入均衡
    第四节 环境—国民收入均衡中社会总需求的构成
    第五节 环境—国民收入均衡中社会总供给的构成
    第六节 环境—国民收入均衡中的资源存量均衡
    第七节 环境—国民收入均衡中收入流量分析与资源存量分析的结合

    第四章 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节 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低收入低污染—高收入高污染—高收入低污染”发展模式的代价
    第三节 “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第四节 以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五节 现实中的选择:三种可能解决方式的配合

    第五章 费用效益分析:环境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节 财务分析与费用效益分析
    第二节 费用效益分析与环境经济学
    第三节 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
    一、 支付意愿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二、 社会效益的衡量
    三、 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与环境意识
    第四节 外部性与无形效果
    一、 外部性
    二、 无形效果
    第五节 影子价格
    一、 影子价格与数学规划
    二、 影子价格的用途
    三、 市场价格与影子价格
    第六节 影子价格的实用方法
    一、 外贸货物影子价格的定价方法
    二、 非外贸货物影子价格的定价原则和方法
    三、 特殊投入物影子价格的定价原则和方法
    四、 非外贸货物的成本分解
    第七节 费用效益分析的指标
    一、 社会折现率
    二、 费用效益分析指标
    三、 外汇效果分析指标

    第六章 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应用
    **节 环境经济管理
    一、 环境经济管理的原则与手段
    二、 环境管理的经济政策
    三、 环境保护投资
    四、 排污收费
    五、 环境经济管理的目标责任制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计划
    一、 环境保护计划
    二、 经济与环境的综合平衡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生产力布局
    一、 生产力布局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 环境区划与生产力布局
    三、 生产力分散与集中原则
    四、 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分区
    五、 农业生态环境与合理布局

    第七章 环境保护政策手段的经济分析
    **节 排污费
    一、 关于经济当事人的若干假定
    二、 排污费与*优污染水平
    三、 排污费与污染治理成本
    四、 排污费、削减排污量补贴与行业规模
    第二节 环境标准
    一、 环境标准与*优污染水平
    二、 排污费与环境标准的比较
    三、 排污费与环境标准的结合
    第三节 排污权交易
    一、 排污权交易与市场机制
    二、 实行排污权交易的前提

    第八章 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的分摊
    **节 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的含义
    第二节 “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及其局限性204
    第三节 “谁受益,谁分摊”原则是对“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补充
    第四节 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承担的追加费用
    第五节 由生活方面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的分摊
    第六节 **政府承担的环境治理费用
    第七节 环境污染治理费用的*终承担者

    第九章 美国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
    **节 美国中西部农业开发的概况
    第二节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第三节 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第十章 日本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节 水资源利用的平衡模式图
    第二节 日本水资源利用的历史
    第三节 水利法的制定及完善的历史
    一、 关于水的利用和水利法的制定、修改
    二、 水利权
    第四节 农业的水资源利用
    一、 水资源利用的特点
    二、 水利设施与灌溉面积
    三、 《土地改良法》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
    第五节 农业用水的现状和问题
    一、 关于稻作水的需求与供给内容
    二、 伴随着农民就业情况变化所出现的水问题
    三、 稻作生产技术的变化引起的供水问题
    四、 农业外部环境变化引起供水问题
    五、 关于受益面积减少和提高水费问题
    第六节 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 稻作农户对水的利用与水费制度
    二、 在卖水可能情况下农户水的利用
    三、 土地改良区的水费征收制度对农业部门(农户)卖水的影响

    第十一章 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法简介
    一、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知识
    二、 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一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6月5日于斯德哥尔摩通过)
    附录二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附录三 从人类的发源地走向未来——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
    附录四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一览
    后 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