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论创业精神
树草理论:追求树的高度: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第二种活着的方式——像树一样活着,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这就是俞敏洪广为流传的“树草理论”,是俞敏洪给“赢在中国”的一位选手做的一次现场演讲示范。该选手是一位美容美发连锁学校校长,众所周知,美容美发行业的从业人员通常会被人看低一等,所以评委要求这位选手现场演讲,鼓励自己的学生确立良好的心态。由于该选手的演讲不尽如人意。于是,俞敏洪应主持人王利芬的要求,将赛场当成讲堂,做了这样一次精彩的即兴演讲。
“树草理论”所阐述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对命运的主��抉择。也许美容美发业在一些人看来并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不是创业的*佳选择。但是,俞敏洪希望创业者明白,创业没有高下之分,只要是合法的,适合自己的,都是好的创业项目。而创业者无论选择哪一个行业,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他的创业心态:是选择做一株卑微的草,还是做一棵参天的大树。
俞敏洪本人的曲折经历就是对这一观点的*好诠释。
来自江苏农村的俞敏洪求学之路充满挫折,1978年,他**次参加高考,*初的愿望是考上当地的师范学院,摆脱下田种地的命运。由于基础薄弱,他两次落榜。直到第三年,也就是1980年他才考上了大学。不过,连俞敏洪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竟考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
然而,俞敏洪在北京大学这所**学府里的大学时光是辛酸多于快乐。如果说他那些侃侃而谈、能力出众的大学同学是一棵棵正在竞相拔节成长的小树,那么土里土气、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他就是一株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小草。他的大学生涯过得很失落,很压抑,也很自卑。多年以后,俞敏洪在新东方的课堂上曾以调侃的语气回忆起那段苦涩的岁月:
进宿舍**天,我就碰到了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我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当然那时候还不认识,躺在床上拿着一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在读。我就觉得很奇怪,用很糟糕很难听的普通话问他:“咦,上大学还要看这种书吗?”那个同学抬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睛里是眼白多,黑眼珠少。这一眼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几乎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它给我带来了两个后果:**个,我大学四年感到极其自卑,到*后我什么都害怕,什么都恐惧。第二个,它使我知道,一个人要读很多很多书。
大学毕业后,俞敏洪获得一个留校任教的机会,成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北大老师。即便如此,在他的内心深处,那份自惭形秽的自卑依然根深蒂固。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兴起了一股“出国留学”的热潮,俞敏洪的很多同学朋友都出国留学去了。俞敏洪也想跟上这一潮流。他为此奋斗了三年,多次被拒,后来终于有了肯接收他的大学,但是提供的奖学金太少,他为了筹足出国的钱不得不在校外兼职办英语培训班,而恰恰由于这一事件,俞敏洪受到了学校的严厉处分,以致颜面尽失,1991年不得不辞职离开北大。
日后名满京城,闻名全国,走向世界的新东方就是俞敏洪在这种困境之下创办起来的。
1995年,新东方学校已经初具规模,俞敏洪攒够了出国的费用,摆在他面前的是这样一道选择题:A.关掉新东方,圆出国留学之梦;B.留下来继续做大新东方。
俞敏洪考虑再三,*终选择了B。
经过了几年的闯荡,俞敏洪逐渐清醒地认识到,新东方是一项值得继续做下去的事业。当初他拼命想要出国留学,无非是想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一些,而如今“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新东方这一无意为之的事业让他如愿以偿。除了物质上的回报,在精神上他更是感受到了一种****的成就感。通过创办新东方,他得以帮助众多立志要出国学习的青年学生实现了梦想。可以说,他所听到的每一句“俞老师”都带着真心实意的尊重和崇敬。
俞敏洪彻底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梦想,他决心将新东方打造成一个全国**的英语培训学校。1995年年底,他**次跨出**,满怀激情远赴加拿大、美国,邀请在国外多年的徐小平、王强等好友回国,一起做大新东方,共享创业成果。这些“海龟”人才先后加盟新东方,形成了新东方*早的创业团队,俞敏洪将之形容为“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不用说,“土鳖”指的就是俞敏洪本人。不过,他已经不再为自己是“土鳖”而感到自卑和失落了。
如今,新东方占据了北京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超过30万人次,并在上海、广州、武汉、天津、南京、扬州、西安、深圳、加拿大多伦多等地设立了分校,成为中国*大的综合性外语培训机构。
在历史没有正式盖棺论定之前,或许谁都不敢说新东方的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但是,不可否认,它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有意义,就值得去做,去付出,正如一棵树那样,努力成长,然后给予需要荫凉的人们遮蔽酷阳。这就是俞敏洪要的活法,也是他希望他的学生,希望“赢在中国”的选手们选择的活法。
俞敏洪的“树草理论”也得到了他的北大校友、曾留学耶鲁大学的主持人王利芬的赞同,她说:“一直以来没有为‘赢在中国’的创业者找到形象代表,听了俞老师的说法之后,觉得把‘树’当做‘赢在中国’的形象代表很贴切。”
今天的俞敏洪头上的桂冠颇多,他入选了《亚洲周刊》“2l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位人物”、《中国经济时报》“21世纪不可忽视的10位企业人物”、《中国企业家》“2007年度(第五届)*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这些荣誉皆非俞敏洪刻意追求,却是他“像树一样活着,追求生命的尊严”的*好佐证。正如他在一篇名叫《让现在的行动拥有未来的意义》的文章中所写到的:
追求生命的尊严,是人类历史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崇敬那些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历史遗产和物质遗产的先辈们,我们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为未来的人类和历史留下些什么。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每一个人都希望活出一份崇高来。
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
俞敏洪*经常提到的两个词是“绝望”与“希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除非你不去想“希望”和“绝望”这两个词,一旦你想到“希望”和“绝望”这两个词,你想的更多的是你生活中绝望的一面。可以说我们生活的80%到90%是由绝望组成的,而你保持精神不垮就是要从这种绝望中找到一线希望。
新东方对于经由它的培训而得以出国的数以10万计的留学生来说,它是“*后一所母校”、“精神母校”。它不仅教给他们如何应付国外的入学考试,掌握签证的方法,还让他们知道了一种人生的精神:“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也是新东方**的校训,是“新东方精神”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乍看起来,太过空泛,表达的既不是一种哲学精神,更不是一种客观真理。随着新东方的日益壮大,新东方一些元老提出,此校训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有必要对它进行修改。但是俞敏洪不同意,他坚持认为“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体现的就是一种人生哲学,是新东方除了英语学习与应用技能之外,所能传授给学生的*重要的精神启迪,也是新东方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一步一步壮大为中国*大的英语培训机构的真正原因。如果说新东方的成功是一个奇迹,那么这一奇迹就是建立在“绝望”的废墟之上。
俞敏洪为这一校训找到了它的坚实而可靠的依据:
新东方“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这句话,跟美国**的民权运动家马丁·路德·金所说的话是一模一样的,他在《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词中有这样一句话,“We will hew out 0f the moun-
rain 0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我们从绝望的大山中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绝望是大山,希望是石头,但是只要你能砍下一块希望的石头,你就有了希望。
在马丁·路德·金的时代,直到他被暗杀为止,黑人在美国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可言,不能与白人同乘一辆车,同在一家餐馆吃饭,同在一家电影院看电影。直到有了诸如马丁.路德.金等革命者的努力和牺牲才逐步改变。马丁·路德·金用他的鲜血召唤更多的人起来抗争,经过无数次流血、呐喊,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终于获得了今天的平等地位。所以,一切的希望刚开始都是从绝望中诞生,并经过努力后*终战胜绝望的。
哪怕是*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坚持去做,到*后就会成为希望。
俞敏洪还将新东方校训进行了扩展:追求**,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1991年,俞敏洪从北大辞职。很快,学校把分给他的房子收回去了,夫妻俩只好租用农民的平房居住,妻子给房东的孩子做家教抵消房租,条件虽然艰苦,但总算有了一个落脚之地。
然而,作为一介书生,俞敏洪除了在北大训练出来的一张嘴,身无长物。为了维持生计,俞敏洪放下了北大老师的尊严,骑着自行车,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下沿大街在电线杆子上贴英语培训班招生广告。后来聘请了广告业务员,却发生了业务员被同行刺伤的事件,俞敏洪为此陪警察喝酒,醉得昏迷不醒,被送到医院抢救。醒来后,俞敏洪哭喊着“不干了,再也不干了”。但是,不做英语培训,又能做什么呢?所以,喊过了,哭过了,第二天他仍准时爬起来去上课。
1993年正式创办新东方的时候,俞敏洪投入全部积蓄购置设备,贴广告,疏通各种关系,一年十几次和妻子为重新寻找一个住处而奔波。在筋疲力尽中,新东方终于迎来了**批学生,虽然只有13人,但是这13人给俞敏洪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希望。
即使身处困境,生性乐观的俞敏洪仍然善于从中找到一丝亮色,从绝望中寻找希望。比如,在某个冬天停电的晚上,俞敏洪发给每个学生两支蜡烛,灯灭了,蜡烛点燃了,窗外寒星闪烁,教室里烛光摇曳,俞敏洪笑着说:“你们看,这样的困难我们根本不怕,只要我们勇敢面对,以后还有什么事情能让我们绝望吗?”
后来有学生回忆说:“在新东方的生活像牲口一样,但有时候回忆起来,总感到骄傲和力量。”因为新东方的老师,以俞敏洪为代表,不仅教给学生们考试的技巧,同时也言传身教地教给了学生们如何在绝望中求生的精神。
任何事情都是你不断努力去做的结果,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你不要把它想象成不可克服的困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只要你勇于去克服它!
新东方是一个成功,一个奇迹。刚开始,它只是从绝望的大山上砍下的一块希望的石头,后来俞敏洪等创业者以之为基点,逐渐发展壮大,不仅给来求学的学生们以希望,也给了一起创造“新东方”这个梦想的创业者们一个瑰丽的未来。而这些成功故事对于后来者更是一种强烈的暗示,使他们相信:他(俞敏洪)能做到的,我也能!只要心怀希望,就有可能战胜困难,获得人生辉煌。
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获得成功。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他们理想中“成功”的彼岸,因为不同的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也各不相同。
有的人认为,成功是在某项事业上的努力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有的人认为,成功就是要符合这样几个标准:巨大的财富,显赫的名声,*大化地实现个人价值。
在俞敏洪看来,所谓成功者,概括起来,就是能够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仍然不倒的人。
忍受孤独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忍受失败是重新振作的力量源泉;忍受屈辱是成就大业的必然前提。忍受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你背后的巨大动力,也是你成功的必然要素。
这其实也是新东方精神*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新东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动力。新东方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就是凭借着“挺立在孤独、失败与屈辱的废墟上”的坚韧、顽强,进发出令人惊讶的力量,完成了新东方一次又一次的转型。而当新东方以它的成功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时,自然而然地,它也就被提升到了新东方精神的高度上。
在创办新东方之前的10年,俞敏洪一直处在无足轻重的“边缘”地带。在多数人眼里,他属于沉默寡言、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对他来说是一种奢求。“大学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他说。大学三年级他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休学一年,其间极少有人来看望他。也就是在住院的半年时间里,他阅读了近600本中外名著,从书本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在出院回家休学的半年里,俞敏洪四处游历,一边帮人种地,擦船板,一边登山览胜。因此,孤独、忍耐、坚韧……成就一番事业所需的品性他都一一具备了。
新东方创办时,**阶段是个体奋斗阶段。俞敏洪一个人干所有的事情,包括手提糨糊桶满大街刷招生广告。数九寒冬,俞敏洪手中的糨糊刷都结成了冰块。有时他实在冷得受不了了,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抿上一口,然后继续把广告贴下去。至今新东方学校里还流传着“俞校长*喜欢电线杆”的笑话:有一次市政建设,有人要把新东方外面的两根电线杆拆了,老俞一看急了,死皮赖脸地不让人家拆,*后终于用7万搞定了。笑话归笑话,但是这种对电线杆的情结,也许,也只有俞敏洪自己才能够体会个中的孤独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