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作为一个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后辈,虽然已作过不少中国新闻事业史的专题研究,并发表过一些有关论文,但撰写一部阐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轨迹的通史,仍有诚惶诚恐之感。
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始于清末民初,其成果大多为资料性或专题性的文章,也有一些综合性的专著,如姚公鹤的《上海报业小生》等。但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成果,则数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为**。20世纪20年代,戈公振在收集、整理中国新闻事业史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次全面、系统地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作为一个资产**新闻学者,戈公振的研究视角基本上停留在中国新闻事业(当时主要是报业)的形式上,很少涉及到中国新闻事业的内容和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戈公振后,许多资产**新闻学者认真整理和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取得了不少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一批树立了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新闻学者,则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法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将中国新闻事业的内容和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共**党校等单位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描绘出了一条全新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这条历史轨迹以中国新闻事业的宣传内容为**,以中国新闻事业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为主线。这一成果的取得,使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里程碑。但是,这一新的成果,由于过分强调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忽略了对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方汉奇、李龙牧、宁树藩、丁淦林、赵玉明等一大批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学者借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强劲东风,在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时,内容与形式并重,不仅继续强调对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的研究,同时还重视对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的研究,将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是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结晶,凝聚了50多位潜心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前辈和新人的心血。《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的出版,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但是,这部《通史》仍然以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为全书的主脉络,沿袭50年代末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法,许多章节的安排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相似,不能不承认这是一个大缺陷。
因此,努力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是当今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重要的课题之一。事实上,目前已有许多新老学者正在进行这一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由于本书是一本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教材,因此,作者在撰写这本教材时十分重视其教学性质,大量吸收了前人和当今其他中国新闻事业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作者还力图使其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能体现出本书研究性质的是,作者不再沿袭传统的中国新闻事业历史分期法,而是尝试依据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重新进行历史分期,描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时也力图符合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作者的**希望是,这一尝试能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作出一些新的贡献,增添一点新的东西。如有不当之处,诚望中国新闻事业史新老学者和广大读者教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曾得到丁淦林、宁树藩、徐培汀、姚福申、马光仁等教授的指导与帮助。此外,作者还曾得到不少同学、同行以至学生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在这里又想起了一位前辈的教诲,录此以与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同行共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作一字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