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
至善。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⑦;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⑧;致知在格物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⑩,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12治者否矣。其
所��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的应用
中共有两种含义:其一,表示某个人学识渊博,
有“博学”的意思;其二,“大学”在古代是相
对于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古人从
八岁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节,
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
长到十五岁时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内容,主要是一些“穷理正心,修己
治人”的学问。所以,“大学”的两种解释之间
也有词义相通的地方,两者都是表达“博学”的
意思。而本句中的“道”,原本是指道路,有时
也可以引申为规律、原则等,而且在中国古代哲
学、政治学的研究中,也可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
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因此,
在不同的文章中,解释“道”的含义时应该联系
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解释成更为贴切的含义。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有使动意
味,可以解释为“使彰明”,其实就是发扬、弘
扬的意思。而后一个“明”则是形容词,明德的
真正含义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这个词语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
解,应该结合后面的“传”文进行理解。“亲”
应解释为“新”,也就是革新、弃旧图新的意
思。亲民,可以解释为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
恶扬善。
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⑤得:收获。
⑥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⑦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⑨格物:认识、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
⑩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
重视的却加倍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应该译为没有这
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
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完善的境
界。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只有这
样才能让自己志向坚定;让自己镇静不焦躁,心
安理得,思虑周详,*终能够有所收获。任何事
物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
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代所有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
大品德的人,都要先学会治理好自己的**;可
是要想学会管理自己的**,先要管理好自己的
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先要做的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
品性,应该先端正好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
的心思,先要学会使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
意念真诚,应该先使自己学会获得知识;而让自
己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会认识,研究万
事万物。
所以,换句话说,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万
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
只有获得知识后才能让自己的意念更为真诚;意念
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让自己更好
地修养品性;只有品性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
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家庭和家族的方法后
才能用于治理自己的**;只有掌握了治理好国
家的方法,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上到**领导,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
应该将修养品性作为学习的根本。假如这个根本
被扰乱了,那么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天
下,都不可能治理得更好。同样的道理,假如一
个人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根本不可能
将事情做到*好!
【读解】
这段话所讲述的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
的追求。古人所谓的“三纲”,大多是指明德、
新民、止于至善这三部分。《大学》将“三纲”
作为自己的主旨,同时也是儒学之所以能够“垂
世立教”的根本。而所谓的“八目”,则是指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它是为达到“三纲”的要求而列举出的条
目,同时也是儒学大家们为后人进修设计出的阶
梯。纵览古书,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几乎所有的
学说大多都遵循着“三纲八目”的要求而展开。
所以,我们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抓
住“三纲八目”的要点,这样就等于拿到了打开
儒学大门的钥匙。
就研究儒学而言,主要包括“内修”和“外
治”两大方面。“八目”中前面的四级“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是“内修”;后面的
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强调的是“外
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成了连接“内
修”和“外治”的枢纽,它和前面的“内修”相
连接,便可以“独善其身”;它和后面的“外
治”相连接,便可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两
千多年来,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儒学思想的影响
下,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自
己的毕生信条。时至**,这样的儒学思想仍然
发挥着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第二章
【原文】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