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论
1.4 心理学的作用
案例
奇妙的心理
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在自己的作坊里,能使钟表的误差低于1/100秒。
一个钟表匠在愤懑和恐惧的情绪中,要想细致地完成制作钟表的l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地磨锉出一个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也是难以进行的。
心理学对此现象的解释可多方面进行。例如,可用动机强度与效果关系来解释。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是倒钟型曲线表达。一般来说,动机强,则效果好。但是,当严重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强时,效果都不好。可见心理以非常微妙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再如,也可用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在恐惧的情境下,人的心理功能水平的发挥是不稳定,因此,即使布克想发挥其技能,也不由自主地发挥不出来。等等。
案例
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社区,另一辆则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发展。
纽约市交通警察局长布拉顿受“破窗理论”的启发,进行了犯罪治理。纽约地铁被认为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场所”,是犯罪高发区。他以“破窗理论”为师,虽然地铁站的重大刑案不断增加,他却全力打击逃票。结果发现,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携带凶器。*后,从抓逃票开始,地铁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为好转。 “管理”这一现象实质上是人的群体化生存需要的产物。单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有限的,人面对复杂的世界,要*优化地生存,就离不开他人的协助,离不开群体的依托。人高度发达的大脑使人具有自我意识,能够运用语言等抽象符号,可以进行**思维活动。人因家庭、社会、文化影响而有不同的价值观。人也因经历不同而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思维特征。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带来了人的利益诉求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因此,凡是群体,必有一个协同性任务——如何把个体化的心理力量聚拢在一起,从而实现群体的*优化生存。达此目的,需要管理。故,可以说,凡有人群必有管理。
现代的管理是“科学”的。管理可以是经验的。如早期原始社会人群的管理,即是古代或部落社会松散的群体协调。现代管理已经不能以个人的经验进行,而要以科学、系统、知识积累的方式进行。如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就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毫无疑问,这样的工程,没有科学化的管理是很难完成的。
人类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科学化管理。故而,也可以说,管理学科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人类更好地发展的知识基础之一。
无人否认,人是管理的核心。那么,人的核心又在哪里?人在从事活动的时候,必有其心理想法或动因,即人是在心理动因支配下进行活动的;人在活动时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和体验。故可以说,凡人必有心理,心理是人的活动的天然动因和必然伴随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是人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