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中国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
7.3 1978年以后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发展和规划也步入了崭新的阶段。
7.3.1 1978年以后我国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是由政府推动的,利用**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市。这种由政府发动的城镇化被称为“自上型城镇化”。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小,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例如,我国政府通过户籍、就业、商品粮、住房等管理措施,使城镇人口没有过度膨胀,使农民留在土地上,形成了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是导致我国1978年以前城镇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格局逐步有所松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苏南、浙江等地的农村就开始兴办社队工业。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乡镇企业在农村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形成了“自下型城镇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改革的**逐渐转移到城市,城市建设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开始转向市场,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政府投资、乡村基层社区集体和农民个体投资外,还有大量外资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已转向多元结构,如珠江三角洲属于外向型城镇化,外资是城镇化的主力;温州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化;辽中南地区是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城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