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较强的主体意识、挑战意识和竞争性
运动员由于较早地离开了家庭,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呵护,进入业余体校、专业运动队或其他专门训练机构,从而开始了独立生活。生活上的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的自我处理、训练上的自我约束培养了他们具有比同龄人更强的主体意识。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的激烈对抗性、竞赛性和功利性,以及运动员特定的行为方式培养了他们较强的挑战意识和竞争性。
四、体育人力资源的结构
体育人力资源的结构,是指体育人力资源不同方面规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体育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二是体育人力资源空间分布的关系;三是体育人力资源不同利用形态的关系。
(一)体育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体育人力资源既有量的一面又有质的一面。体育人力资源作为在一定范围内所有推动体育发展的体育专业人员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其总量表现为劳动者数量和质量的乘积。体育人力资源的数量是指拥有体育生产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受人口总量、人口变化、迁移、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人们的体育意识、体育教育的发展、业余训练组织与机构的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体育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指体现体育人力资源体力和智力状况的生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这两者的综合。它主要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部分。其中体质是体力形成、发挥以及智力得以改善和提高的生理基础,体质、知识、技能(特别是竞技运动能力)是判断体育人力资源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体育人力资源的质量受遗传条件、家庭及社会生活环境、受教育状况、体育教学与训练机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个人后天努力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般地说,体育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总是相互依存的,一定的体育人力资源数量,必然具有质的规定性,如多少一、二、三级运动员、教练员,多少**级、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等。而一定的体育人力资源质量,也必须通过一定的体育人力资源数量体现出来。不管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一定数量的体育人力资源。
一个**和地区的体育人力资源的优势主要不表现于数量而表现于质量上。这主要是因为:其一,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即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可以创造出大大多于同等人数低质量者的财富;其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能够完成许多同等人数低质量者的低水准工作,对低质量者替代性强。
体育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的高峰期,其影响扩展到全球。也就在这个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行,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体育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开始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体育部门列入第三产业,此后,理论界特别是体育经济理论研究中普遍出现了"体育产业"这一提法。1992年6月,中共**、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后,体育界也掀起了对体育产业、体育经济研究的热潮。体育经济是比体育产业外延更广的一个概念,它不仅包括体育产业的经济活动,还包括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与体育关系密切的一些经济活动。所以,参加体育经济研究的人员更多、更广泛,包括一些**的经济学家,使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体育产业的实践,对体育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理论研究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实践,使相关人才的需求得到重视,许多体育院校、师范大学内的体育系科,甚至一些**的综合性大学也办起了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等等有关的专业,使人才培养工作跟上了发展的需要。 但当我们冷静地分析自己所面临的现实时又发现,在目前的相关教育中,系统性的教材尚不足。许多教学工作者编写了不少相应的教材,但往往都是为了满足某一门课程的需要,而作为一个专业来说,还应该有自己的系列专业教材,即使一时还不成熟也不要紧,可以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丰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