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2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第2版)

  • 作者:吴鹏森 方列曙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073562
  •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01日
  • 页数:369
  • 定价:¥24.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专为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人文精神素养而编写的教材。书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知识已全面更新,因此,本书在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之后,又以相当篇幅详细讲述了各门学科在现当代的*新发展及其研究成果,讲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各门学科中的成长进步及目前尚待解决的问题。
    素质教育是什么?至今人们还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消除长期以来文理分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近年来,各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我们几所学校近年来在全校文科学生中开设了《自然科学基础》,在理工科学生中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这样两门课程。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课程的增设与调整,在文理科学生之间架设起一座知识的桥梁,使文科学生能够了解当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理工科学生能够了解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从而为他
    文章节选
    第二章 哲学
    **节 哲学与人类的**关怀
    一、哲学与智慧
    西文中的“哲学”一词,是从古希腊文philein(爱)和sophia(智慧)合成演化而来的,其原初的含义为“爱智慧”。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该词传入我国,并先后出现“斐禄所费亚”、“理学”、“爱知学”等不同的中文译名。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在**学者黄遵宪、梁启超和蔡元培等人的积极引进和推广下,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1827-1877)的汉译名“哲学”逐渐为我国学术界广泛接受。就汉语的字义来看,“哲”字的含义是“智慧”,所谓的“哲学”也就有着“智慧之学”的意味。
    那么,哲学与智慧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呢?或者说,哲学是如何呈现出自己智慧之学的本性的呢?要说明这一点,就不能不谈到哲学的缘起和根基:作为爱智慧的学问,哲学植根于人们对世界、人生以及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深层思考,缘起于人类的**关怀。
    我们知道,人类是一种充满了能动力量的存在物。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不愿消极地顺应自然,听任自然的宰割,他们努力地在宇宙之中寻求和确定自己的地位,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某种根据和意义。正像美国哲学家悉尼·胡克所指出的那样:“人类是奇怪的动物,他们即使是在为活命而斗争的时候,也是在他们知道为什么或相信他们知道为什么的时候才斗争得*卖力气。”可以说,怀疑与求知乃是人类的本性。
    随着人类生存活动的展开,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祖先后代、族人邻里,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各式各样的具体事物纷纷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成为人们经验��对象、思维的对象。万事万物何以存在、怎样变迁?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能做些什么?我该做些什么?数不尽的疑问,在人们的脑海中油然而生。作为天生的怀疑者、思考者,人类总是不停地行进在思的旅途中。当欧洲近代哲学的开创者笛卡尔发出“我思故我在”的断言时,疑与思对人类的意义几乎就变得无可辩驳了。在人类的所疑与所思中,有一种怀疑和思考是非同寻常的,这就是关于万物本性、存在根据和存在意义的思考,关于人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理想的追问。对这类**问题的追寻和探索,我们称之为“人类的**关怀”。哲学正是起因于人类的这种**关怀,起因于对万物的惊异和对**问题的追寻。
    随着对具体事物的认识的扩展和深入,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会逐渐形成对整个世界的总体性看法或根本性看法,即形成所谓的世界观,它通常涉及对世界、对人生、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的理解等诸多方面。世界观的产生为哲学的出现初步准备了条件,*早的哲学就是以在日常生活的直观中形成的世界观为基础的,它是对世界观及其赖以形成的生活直观知识进行反思的产物。人类*早的哲学,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世界观基础上的,它对世界万物尤其是对人类存在本质和意义的把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哲学家个人的天才猜测,有着浓厚的朴素、直观的色彩。 ……
    目录
    第二版序言
    **章 绪论
    **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与地位
    一、科学与科学的分类
    二、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二、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
    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
    一、人文社会科学在人类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习和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
    第二章 哲学
    **节 哲学与人类的**关怀
    一、哲学与智慧
    二、哲学与人生
    三、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特征
    四、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特征
    第二节 哲学与科学
    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及其认识的历史演进
    二、科学是哲学把握世界和人生的基础和中介
    三、科学发展离不开哲学之光的照耀
    第三节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潮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概况
    二、现代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
    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
    四、现代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融合趋势
    第三章 历史学
    **节 历史学是什么
    一、历史·历史学·历史科学
    二、历史学的学科体系
    第二节 历史学的功能
    一、历史是现实社会的镜子
    二、历史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历史学的社会预见功能
    四、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五、历史学的文化积累与传播功能
    第三节 历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普遍方法
    二、一般方法
    三、专门方法
    第四章 文学
    **节 文学的特征与地位
    一、文学是人性的审美显现
    二、文学是语言艺术
    三、文学在艺术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体裁
    一、文学作品的结构

    二、文学作品的体裁
    第三节 文学的类别与思潮
    一、中国文学的类别
    二、西方文学的思潮
    第四节 文学的欣赏与批评
    一、文学欣赏的奥秘
    二、文学评论的写作
    三、让诗心伴随人生
    第五章 艺术
    **节 艺术的特征和诞生
    一、艺术的特征
    二、艺术的诞生
    第二节 艺术的各种门类
    一、艺术门类的形成
    二、各门艺术的特征
    第三节 精英艺术与大众文化
    一、西方精英艺术的历程
    二、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
    第四节 艺术的功能与人生艺术化
    一、艺术的功能
    二、走向人生艺术化
    第六章 经济学
    **节 经济学的性质、地位与研究方法
    一、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二、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
    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经济学的历史发展
    一、经济学的早期阶段:重商主义
    二、经济学的形成时期:古典经济学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第三节 经济学的知识体系
    一、经济学的一般知识分类
    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第四节 当代西方经济学
    一、新古典经济学
    二、凯恩斯主义
    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四、非主流经济学
    第七章 社会学
    **节 社会学的性质与功能
    一、社会学是一门基础性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理论价值
    三、社会学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社会学理论的创立和学科的形成
    三、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
    四、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命运
    第三节 社会学的理论视野
    一、西方社会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
    第四节 社会学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全球性社会问题
    二、转型性社会问题
    第八章 政治学
    **节 政治和政治学
    一、什么是政治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学的学科范围
    第二节 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产**展
    二、从古代到近代: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第三节 现代西方政治学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的政治理论
    三、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趋势
    四、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当代中国政治学
    一、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回顾
    二、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的**
    第九章 法学
    **节 法和法学
    一、法的含义、本质和属性
    二、法学的性质和特征
    第二节 法学的历史发展
    一、法学的产生
    二、中国历史上的法学
    三、西方历史上的法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和当代中国法学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
    二、中国法学的现状及未来展望
    第四节 法学体系及基本内容
    一、法学体系的概念
    二、法学体系的内容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