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第1章 人际关系:人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曾做过一个“人际剥夺”实验:他以每小时15美元的高薪招募应试者到他创设的一个小房间里去居住,居住的时间越长,得到的报酬越多。这个小房间完全与外界隔绝,没有报纸,没有电话,不准写信,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当然更找不到人聊天。每天只供应饮食等必需的用品。先后有5人应聘参加了这个实验。实验的结果是:1个人在小房间里待了2个小时,2个人待了2天,只有1个人待了8天。这个待了8天的人出来以后说:“如果再让我在里面待1分钟,我就要疯了。”
这个实验充分地验证了作为社会性的人,离不开与别人的交往。就像吃饭、睡觉一样,人际交往也是人的一种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关系。关系的好坏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需要得到满足,就喜欢和亲近;反之,则厌恶和疏远,所以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这与其他社会关系层面上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有一定的区别。
1.1 需要
刚出生的婴儿不需别人教就会吃奶;春心萌动的少男少女们不用别人引导,就会自然的萌发对异性的好奇和爱慕,甚至想压抑都压抑不住。这就是需要的力量。在长期的劳动和实践中,人从动物中分离出,组建成形形色色的社会群体。无论是处于群体中的人还是个体的人,其活动都是由人的内在需要决定的。人类需要的产生、发展和不断满足,是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基础。 人们早就注意到了人际关系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一直以来,人际关系都是与成功 息息相关的因素,古语里关于成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其中“人和”强调的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罗斯福也说:“成功公式中,*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可以 说,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人成长中一项重要的素质,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的人,成功的 概率更高一些。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无不体现在人际关系之中,人总是 通过多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来实现其社会角色,比如,每个人心理上都同时存在父母、成人和儿 童三种状态,在工作场合,常常表现为成人状态,而在私密场合,可能更多表现为儿童状态,我们会依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表现出相应的行为举止。通常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交技
能,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即个人的行为表现是不是符合此情此景。另外,人际关系还有一项重 要的功能,它是理解自我的一面镜子,人际交往中他人的存在,使得个人能更好地认识与了解 自己和他人,比如常被提及的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强调我们如 何理解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宜。应该说,通过人际交往,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和喜爱,既是对他 人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表达。
彭贤、王平主编的本书无疑是一本帮助人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好书。本书是编者多年来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与培训之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共分为基础篇、应用篇、专题篇、实践篇和活动篇五部分,本书重要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在于它的“写法”:
**,本书的可读性很强,边介绍边举例,书中对于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介绍,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理论阐释,而是采取与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心理学的知识变得亲切、生动,读者将看到人际交往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和案例,既有相关的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也有普通人的人际 困惑,兼顾了科学性和可读性。这使得本书的适用人群更为广泛,弥补了以往同类著作和课本 比较理论和抽象的遗憾,应该说,本书对人际关系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动描述,可使读者获得 有益的启示,有助于和谐人际环境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