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由某一看似不相干的话题突然切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理。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某些现场秩序可能不是太好的场合。有的时候,或是人们对演说内容本来就兴趣不大,仅仅因为其他原因而坐在那里,或是前面几位演说者过于冗长的演说已使听众感到不耐烦,结果便三三两两地私下交谈起来,致使现场秩序不是太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演说者的开场白直奔主题,可能引不起听众的注意。反之,如果演说者一开口所说的话题与演说内容毫不相干,倒有可能激发听众的好奇心。他们不明白演说者为什么突然扯出这一话题,从而有了认真听下去的兴趣。当然,采用这一方式,必须注意两点:一是选择切人的这一话题确实能给人以新鲜感;二是这一话题看似与演说内容不相干,其实却有某种内在联系,可以很巧妙地转入原定的演说内容。否则,反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
(4)抓住现场情境,即兴发挥,适当调侃,活跃气氛。这种方式一般用于演说者与现场听众存在某种心理距离的场合。由于这一心理距离的存在,有可能使听众在潜意识中对演说的内容有所戒备乃至对立,从而直接影响演说的实际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演说者一上来能抓住现场情境���当调侃一下,能有效地活跃现场气氛,缩短自己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如此,后面的演说内容就有可能比较容易为听众所接受。
以上四种开场白方式,很难简单地判断说哪一种*好,关键还在于演说者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进行*佳选择。有时甚至可以把其中某些方式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另外要强调的是:开场白虽然应该事先写好,但演说者却不应过于墨守成规,而应根据现场情境有所调整和发挥,以取得理想效果。 叶茂康先生的《公共关系写作教程》已告付梓。作为好友,我在表示祝贺之余,亦有一些感想,就此写下,权作序言。
中国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迄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们的一些学者开始对中国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于是就有了公共关系的“形象说”、“传播说”、“协调说”等各种观点。1994年11月,我在当时《公共关系报》组织的“关于公共关系学核心概念的讨论”专版上撰文谈到这一问题。我提到,国外公共关系发展了一百多年,对公共关系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却一直未见整合出相对统一的几大说,至今仍是处在百家争鸣之中。为此,我建议:我们能否换一种视角,以开放式研究来开阔自己的思路,如对已有的中外公共关系定义中*常出现一些关键词进行频率统计,从中求得共识。这一建议,亦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