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学者对得体问题的研究成果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掌握遵循得体原则的基本規律:我们认为,遵循得体、则应做到适合身份,适切对象,适应语境;
(一)适合身份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口语表达者总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特殊的身份、地位出现在交际对象面前,因此,进人特定交际语境中,口语表达者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听众对象所评判,评判的标准为是否得体:作为表达者,符合得体这条原则主要是把握准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所形成的形象和客观的要求:人们之所以对身着西装革履看起来风度翩翩却满口粗话、脏话的人不屑一顾,就是认为他缺少教养,言行举止与衣着所体现的身份不相吻合。有一年,某地举行修辞学年会,会长在开场白中这样说:“先让我这个老猴来耍一耍,然后你们中猴、小猴耍。我老猴肯定耍不过你们,不过总要带个头吧。”代表们听了,觉得很有意思,十分得体。
这是因为,首先。会长既是与会者中的*高权威,又年近古稀,把自己比做老猴,把其他与会者比做中猴、小猴,不仅描述老中青三代共聚一堂、切磋砥砺的学术气氛,而且妙趣横生;其次,在修辞学的研讨会上,会长故意用这种修辞手法表示自谦,与主体身份、客观对象和具体场合都十分协调,因而可以取得好的效果:但如果中年同志(即使是会长)说出这样的话,比如“我是个中猴,先让我来耍一耍,耍后请老猴和小猴耍”,就不得体了。因为听的人必定产生反感:把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称做老猴是一种大不敬,按他的身份是不能这样打比方的,这说明,在进行口语表达即开口说话之前,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想一想“说哪些话”和“哪些话能说”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形象:
(二)适切对象
在口语交际时,表达者必须根据交际对象的实际情况如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民族、宗教信仰、职业、文化素养和彼此间的关系等进行恰当的表情达意,以便取得圆满的表达效果。
适切交际对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切交际对象的心理
把握交际对象的特点,*关键的是能抓住对象的心理需求和志趣,���样口语表达才会“灵犀一点通”,才会产生投契效果。关于这一点,韩非子在《说难》中曾有过较为深刻的论述:“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心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