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世界文明史上的中华文明
在考古学、历史学中,学者们通常用某某文化(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来标志一个时期。在这里的“文化”一词,带有特定的含义(与广义文化有别),通常是指还没有文字,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时期。根据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的表述,人类,只有人类能创造环境,即**所谓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习俗等。当文字发明并被广泛使用,科学技术已有所��步,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阶段,学者们便把那个文化称为“文明”(ciVilization)。在《周易》、《尚书》、《礼记》等古籍中已有“文明”一词,如“天下文明”、“浚哲文明”、“情深而文明”,本意是指文采、光明,或文德、文教,与现代所谓“文明”的含义相去甚远。**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成就,足以使人类从原始的社会形态中摆脱出来,跃上一个新阶段。文明的标志可以举出很多,*关键的莫过于文字。美国**学者摩尔根(Lewis HenryMorgan)在《古代社会》中说:“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准确的标志”;“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出现*早的四大文明。大体而言,在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之前,出现了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之前,出现了印度文明。
在哪个文明更为古老的问题上,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埃及文明*早,有的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更早,各有各的根据。我们宁可说两个文明都很古老,它们并不是交替发展而是并行发展的,有着各自的轨迹。这两个文明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其艺术与科技成就已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
这两个地区成为世界文明的*早发源地,是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这两个地区都位于所谓“新月沃地”--从波斯湾向西北越过沙漠地带,然后沿地中海海岸到达埃及的广袤富饶地带。位于这一地带的底格里斯一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都有一大片极其肥沃的可供农耕的土地。尼罗河切割出一条大峡谷式深沟,峡谷底部覆盖着一层肥沃的冲积土层,一年可以三熟。底格里斯河一幼发拉底河的河谷平原,也是一片肥沃的可耕地。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河谷平原以外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迫使人们精心设计堤坝和灌溉系统。狭长的生存环境使人们没有
…… 什么是历史?
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给历史下定义,就好比给文化下定义,可以有五花八门的说法。
不妨看看大师们是如何说的。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我本人是经常意识到有必要降低胜利者宣传的重要性。”确实,以往的历史文献,尤其是官修史书,几乎难以摆脱“胜利者的宣传”的色彩,要消除这种色彩并非易事。汤因比的警示是鞭辟入里的,但太过于情绪化,未免失之偏颇。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这种说法,与荷兰历史学家盖尔(PieterGeyl)所说“历史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都极富机智与精辟的思辨意味。卡尔如此解释他的观点: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此话言之有理,但作为历史的定义,似乎不能令人满意。
看来还得求助于学究式的典籍。《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对“历史”作如此解说:“‘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指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研究和描述。”这个定义说明了历史和历史学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