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战略定义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方面,有的认为战略应该包括目标,即主���广义的战略;有的则认为战略不应该包括目标本身,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即主张狭义的战略。
为企业战略下定义的**个人是钱德勒(Alfred Chandler)。在其《战略与结构》(1962)一书中,他将战略定义为“确定企业基本长期目标、选择行动途径和为实现这些目标进行资源分配”。7年以后,钱德勒的同事——哈佛大学教授安德鲁斯(Kenneth Andrews)为战略下了一个类似的定义。安德鲁斯认为:“战略是关于企业宗旨、目的和目标的一种模式,以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主要政策和计划;通过这样的方式,战略界定了企业目前从事什么业务和将要从事什么业务,企业目前是一种什么类型和将要成为什么类型。”他们两人提出的是广义的战略定义。根据他们的定义,战略管理者必须设计一系列展现企业经营领域的目标和计划,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
在钱德勒与安德鲁斯之间,安索夫(Igor Ansoff)于1965年出版了《公司战略》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安索夫提出了一个既具有分析性又具有行动导向的企业战略的狭义定义。他认为,企业战略是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一条共同经营的主线,决定着企业目前所从事的或者计划要从事的经营业务的基本性质。这条共同经营主线由4个要素构成:①产品与市场范围,是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竞争所在的市场;②增长向量,是指企业计划对其产品——市场范围进行变动的方向;③竞争优势,是指那些可以使企业处于有利竞争地位的产品和市场的特性;④协同作用,是指企业内部联合协作可以达到的效果。战略就是将企业活动与这4个方面连接起来的决策规则。
安德鲁斯和安索夫的定义形成了两个紧密相连的战略思考方法。他们的战略定义在很长时间内被普遍采用,在教科书中占有统治地位,以至于整整影响了一代哈佛和世界各地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德国**的军事战略家克劳赛维茨曾说过:“在双方军队参战之前,战争的胜负已经可以从双方的战略家身上看出来了。”商业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与军事对抗一样,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成败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尤其是面对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日益加剧的产业全球化竞争、复杂多样的侵略性竞争行为,企业如何能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以求得在不确定环境下的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当今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而战略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战略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适应面很广的问题。尽管当前战略观念、战略思维、战略分析、战略政策、战略实施等战略管理概念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官员、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主管及专家学者*为关注的话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到战略对一个组织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人认为:“我们从来没有制定过什么战略,组织不是照样发展吗?”也有人只是在组织面临困境时才关注起战略问题。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战略,即使是企业战略也会因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但是战略管理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所以,不管战略问题的主体是大是小,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是中国还是外国,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会有一个类似的战略管理的逻辑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中进行战略思维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