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环境与皮肤
QQ咨询:
有路璐璐:

环境与皮肤

  • 作者:刘玮,马彦云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342506
  •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01日
  • 页数:0
  • 定价:¥11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围绕环境中有毒物质引起皮肤病这个主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总结了目前*前沿的关于由众所周知的环境病原物所引起的皮肤损伤的分子基础知识。该书还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综合概括了空气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相关皮肤病学的影响。本书也特别关注了目前皮肤毒理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即接触性过敏,同时作为毒理学方法风险评估发展的主要示例。本书中,还专门讨论了接触性荨麻疹,因其导致的过敏反应,重者可能危及生命。本书提供的新颖信息将使读者超越传统的皮肤毒理学思想,实现对皮肤与环境之间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现代认识。
    目录
    第Ⅰ部分概念和方法 **章 皮肤屏障 /2 第二章 紫外光及与其他光辐射的联合同步暴露:一种能更好了解自然光辐射对皮肤损伤的新方法 /11 一、 简介 /11 二、 近红外辐射(IRA)对人体皮肤的影响 /12 三、 可见光对人体皮肤的影响 /14 四、 紫外光及与其他光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 /15 五、 一种更好地理解自然光对 人体皮肤影响的新方法 /15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皮肤和皮肤相关疾病的影响 /18 一、 气候变化及其后果 /18 二、 皮肤感染,炎症性皮肤病和创伤性皮肤病 /18 三、 水媒疾病 /19 (一) 钩端螺旋体病 /19 (二) 血吸虫病 /20 四、 虫媒疾病 /20 (一) 登革热 /20 (二) 西尼罗病毒 /21 (三) 基孔肯雅热 /21 (四) 罗斯河病毒 /21 (五) 南美锥虫病 /22 (六) 兔热病 /22 (七) 莱姆病 /22 (八) 利什曼病 /23 五、 预防和未来 /23 第四章 现代皮肤毒性测试策略 /27 一、 简介 /27 二、 皮肤刺激和腐蚀测试 /29 三、 光毒性测试 /32 四、 皮肤致敏测试 /34 五、 结论 /38 第Ⅱ部分环境对皮肤的威胁 第五章接触���致敏/44 一、接触性皮炎/44 二、ACD诊断/45 三、化学反应和免疫系统激活/45 四、接触性过敏原的先天分子免疫反应/46 五、对接触性过敏原的先天细胞免疫反应/47 六、通过体外试验鉴定接触性过敏原:动物实验的替代品/47 七、异源先天免疫刺激/48 八、结论/48 第六章接触性荨麻疹及接触性荨麻疹综合征/51 第七章接触性过敏原的风险评估/56 一、简介/56 二、过敏的危害识别和表征/56 三、风险评估/57 四、接触性过敏/60 五、变应性接触性皮炎/63 六、结论/63 第八章紫外线与皮肤:光致癌作用/67 一、引言/69 二、紫外线(UV)辐射和NMSC/70 (一)癌症生物学基础/70 (二)光致癌的多阶段模型/71 三、光化学反应/73 (一)基本原理/73 (二)波长依赖性/73 (三)量效关系/75 (四)暴露时间/75 (五)臭氧损耗/75 (六)室内美黑也是光致癌发生的危险因素/75 四、UV诱导的DNA光损伤和修复机制/76 (一)UV诱导的DNA光产物/76 (二)修复机制/77 (三)旁路机制/78 (四)光敏剂/79 五、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80 六、TP53/80 七、PTCH/81 八、CDKN2A/83 九、ras/83 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发现/83 十一、炎症反应/84 十二、UV诱导的非细胞核内信号级联反应的生色团/84 十三、NF-κB和NF-κB信号通路/85 十四、AP-1和MAPK信号通路/87 十五、PI3K信号通路和COX-2激活/88 十六、鸟氨酸脱羧酶和多胺生物合成通路/88 十七、光免疫学/89 (一)UVR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89 (二)对APC功能的直接损害/90 (三)抗原特异性T调节细胞的诱导/90 (四)可溶性免疫介质的生成/90 (五)DNA是UVB诱导的免疫**的生色团/91 (六)免疫**:人类光致癌发生的危险因素/91 十八、可选的**方案/91 (一)目前可用于NMSC及其前驱病变的**方案/91 (二)光致癌作用的化学预防方法/92 十九、总结/96 第九章环境颗粒物和皮肤/109 一、环境颗粒物及其对健康的影响/109 (一)环境颗粒物的特征/109 (二)环境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111 二、环境颗粒物对皮肤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111 (一)环境颗粒物暴露和皮肤疾病/111 (二)环境颗粒物对健康皮肤的影响/112 三、环境颗粒物引起的皮肤效应的可能机制解释/114 (一)由外及内的效应/114 (二)由内及外的效应/114 四、结论和展望/114 第十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与皮肤/117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117 (一)多氯联苯和二英:环境皮肤病的经典致病因子/118 (二)非工业化**中这些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垃圾焚烧/119 二、观察到的(皮肤)健康影响和化学事故/120 (一)Yusho事件/121 (二)Yucheng病/121 (三)Seveso/121 (四)橙剂/121 三、表观遗传学和多氯联苯/121 (一)阻燃剂:多溴联苯和多溴联苯醚/122 四、暴露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皮肤症状/122 (一)氯痤疮/122 (二)氯痤疮的组织学特征/126 五、氯痤疮的**/127 六、过度色素沉着/127 七、卟啉症/128 八、其他皮肤病学症状/128 (一)角化过度和其他皮肤病症状/128 (二)瘙痒症/129 (三)眼部皮肤病学发现/129 九、恶性黑色素瘤和非色素性皮肤**形成和暴露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间的关联性/129 十、免疫,二英和多氯联苯/130 十一、结论/132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