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职业环境的特点——“教研组”在中国 尽管教师职场培训中的师徒制和职场外的师资培训,都有助于教师进修。且不说教师之“师”实际情况如何,其成效实际上取决于教师自主进修的意愿与需求,而教师进修的意愿,出于教师个人的自我认识与需求。由于众多教师自我认识与个人需求不尽一致,对于职业进修的观感与态度,不免存在差异,我国教研组问题便由此发生。
“教研组”原为从别国引进的概念。不过外界以“教研组”为“教学研究组”的简称,其研究以“各科教学法”为主,原则上自愿参加,不涉及职业活动以外教师相互关系,我国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始,就长期形成有组织的集体行动的传统。我国的教研组有别于教学研究组,而以广义教育为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更是教师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与相互监督的“教师组”。虽无强制参加之说,却是习俗使然,并且越来越成为非正式的学校行政基层组织。教研组组长以及年级组长虽未列入学校“干部”之列,实��上起着学校中基层干部作用。
我国如此教师职业环境对于促进教师职业进修的影响虽不容低估,或许毕竟缺乏先例的借鉴,以致虽有近百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迄今尚未形成适当的“教研组制度”,更待形成专业性质的教研组研究成果。
问题在于通常习惯于以别的教师职业环境,理解我国如此教师职业环境,甚至可能对我国教师职业环境多所误解,甚至非议。故有必要对我国教师职业环境的合理性,加以客观分析。
简单地说,现代学校中,早就形成“一师多生,一生多师”的格局。由此可能发生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比较,学生对不同老师的比较,也可能发生教师之间的比较,诸如此类比较,在标榜教师授业自主权的教师职业环境,是自发的,除了离谱的现象以外,一般情况下,不容外界干预。同样,教师授业各自为政,原则上互不干预,即使发生相互支持的情况,也是出于彼此自愿的选择。
一般看来,接受过一定教育与训练的成年人教育尚未成年的学生,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职业。这取决于对教育及教养属性的了解与价值追求如何。严格说来,通过教师履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应有的道德人格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人格,或使学生应当掌握的文化知识与技能,转化为他们自己的教养,实际上是各行各业中*为困难的职业。尽管教师入职前,接受过起码的教育与训练,其实每个教师一旦入职,便面对诸多难题,即使授业多年的教师,也未必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故在一般教师职业环境中,教师充其量只能做到在不违背教育底线的情况下,能做到什么,就做到什么,如此而已。
我国素有以“师道”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师资文化传统,自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以贯之地继承我国师资文化传统,并把我国师资文化发展为以集体为核心价值观念,以教研组为组织形式的现代师资文化。尽管维护教师授业权利,实际上使每个教师成为教师集体中的成员。原则上教师集体对教师负责,而教师个人对教师集体也承担一定的责任。由于习惯成自然,以现代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校中教师职业环境的差别。
尽管教研组或美其名曰“教师教育研究组”,问题在于教师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才到位?由于教师兼负对学生教育(狭义)职能与教养职能,故教师的研究对象有教育与教养之分。不过教师的教育(广义)对象,有别于校外“专家”“学者”的教育研究。那些研究或为“驾空教育”的研究,或为“接地气”的教育研究,出于他们的选择。教师的日常工作异常忙碌,面对的实际问题与难题有待解决,教师的教育研究或教养研究,*好是接地气的研究,即解决实践存在问题的研究。至于这种研究如何接地气呢?由于教育旨在使学生应有的道德人格转化为他们的人格,并使学生应有的文化知识与技能转化为他们的教养,至于这个转化过程是否实现,如何实现,那就少不得从了解学生情况入手。根据了解的情况,研究教-学活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按照毛泽东的意思,这就是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学生。这种研究即近于道德教育研究或分科教学法研究,问题在通常认为这种研究算不上什么理论研究。岂不知可靠的道德研究或分科教学法研究,正植根于接地气的研究,不接地气的研究,喧嚣一时,总不免自生自灭,“理论”之乎哉?
既然老天赐给我们教师研究教育的机会与条件,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