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道:应试背景下的作文策略》:
分析:
两则材料,一则指向有效选拔人才,另一则指向保证教育公平。题目中含有“包含着有效选拔人才、保证教育公平等难题”,明确了写作话题,降低了审题难度;只要在此二者中作出选择,确定立意,就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充分论证上了。
材料一以民国时期南开学生谢邦敏和教师魏荣爵的佳话为例,包含“人各有志,给分六十”“顺利毕业”“成绩斐然”等信息,意为不拘一格降人才、给偏才空间和机会、采用灵活的方式保护人才等。以此拓展,可以写:
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十项全能,不如专精一项。文理有差别,术业有专攻;让物理的归物理,让诗词的归诗词。
责全求备,就只有全才,没有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所谓公平,不是指给每个人以平均的机会,而是给每个不同的人不同的机会。让千里马老死在马厩,是*大的不公平;让鸟儿不像猪一样躺着、而去翱翔天空,是*大的公平。
手段的单一化,造成结果的同质化,是教育的灾难。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是教育的前提;因材施教,才有教育的针对性。这是古训,也是现代教育。
你看见别人头上的皇冠,但你未必感受到他们脖子所承受的重量;你看见了特长生的特殊待遇,你未必看见特长生的特殊付出。
才能,一时无法被分数量化;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不是工厂的标准化产品。所谓成绩差,未必就是才能低。闻道有先后,所以,要给一些人慢慢成长的机会,更不能一棍子打死那些在某方面似乎有缺陷的人。
高考科目**精简,不能涵盖所有专业及技能;以高考为依据来衡量人才,不全面;高考成绩不足为据。考好了,也不能沾沾自喜。还早呢,复杂多变的社会会慢慢地教育你、折磨你。
时代发展,各种意想不到的行业冒出,许多被认为权威、合理的行业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偏才、特殊才能,也许就是未来的方向。
材料二,**取消“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不在高考成绩之外另外添加标准,其目的是*大限度保证教育公平,可以写: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所谓成果,不过是成人对孩子类似小红花的奖励,离人才的标准那还远着呢!
毕竟是考试!考试的前提是公平。缺乏公平,考试只会伤害人。作弊卷、记号卷、情绪卷,当重判!
考试公平的底线一旦失守,各种腐败将蜂拥而入。若可以诗取悦老师,亦可以色、以权、以财取悦老师,甚至取悦相关人及部门。那学校不成了腐败的训练场了?
当年或许可以,现在**不行。时代变了,考生数、考试压力、人心善恶都变了。任性的学生和老师,现在基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了。
不及格,乃不为,非不能;乃态度问题,非能力问题。不可宽恕。
每一个特长,都为另一个特短作掩饰;所谓专科,其实只是偏科。现代科学综合性增强,学科的边界逐渐模糊,各个学科互相渗透,特长、专科,只是为不全面发展作借口,迟早会受到短板效应的惩罚。
成长的快车道,其实大多是偏门左道、胜之不武;不仅破坏规矩,还为任性、认知短板、人性短板作掩护。取消加分,撇开功利,为各项特长松绑,才是真正的爱护人才。
真正有才的人,会触类旁通、左右逢源,不想占政策小便宜;真正的兴趣,也不因一时的功利而摇摆。真心爱它,你就已经获得内心的奖励;真心学它,你就已经得到思维和眼界的训练。何必奖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