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3版)》:
**节 中国旅游业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旅游业
中国古代旅游历史悠久,但是旅游作为一个行业则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其重要标志是旅行社的产生,即1927年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基础上成立的中国旅行社。自此,旅游作为一种谋利的业务进行经营。
上世纪20年代,虽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落后,人民贫困,但为适应西方列强掠夺和官僚出行的需要,旧中国在交通(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住宿(中西式旅馆、招商客栈、公寓等)设施上进行了_一些建设,客观上为当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_一定的便利。英国的通济隆旅行社和美国的运通公司看到了这一商机,先后进入我国,总揽了当时的中国旅游业务。它们不仅为来华的外国人办理旅游事项,而且中国人出国和在国内旅行也要借助它们代办。这种情况启发了当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先生,于是他在该银行下设立了旅行部,并于1927年成立了中国旅行社。
中国旅行社确定的任务是“导客以应办之事,助人以必须之便,如舟车舱之代订、旅舍卧铺之预订、团体旅行之计划、调查游览之人手,以至轮船进���之日期、火车往来之时间,在为旅客所急需者”(《旅行杂志》1927年春季号)。该社虽然在升办初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其业务取得了较快发展,先后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的15个城市设立了分支社,并在国外的纽约、伦敦和河内等地设立了分社。除中国旅行社外,当时中国还先后组建了一些类似的旅游组织,如铁路游历经理处、公路旅游服务社、现代旅行社等。
虽然中国旅游业在上世纪20年代有了开端,但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仅出游的人次少,而且旅行社的规模也不大,对当时的社会贡献很小。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旅游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虽然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领导人对发展旅游也很重视,但由于国外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国内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以接待为主,即接待国际友好人士和海外华侨及其眷属。
为适应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归国探亲访友的需要,1949年至1956年,福建、广东及其他一些地方率先组建了华侨服务社,并于1957年成立了华侨服务总社,至1963年华侨服务社已遍及全国各省。鉴于华侨中许多人已加入所在国国籍,成为外籍华人,他们到中国旅游探亲及港、澳同胞回内地探亲旅游,都不宜用华侨服务社名义接待,197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旅行社,与华侨服务社合署办公。
为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接待当时的苏联、东欧**的专家和一些**友好协会的人员来华,1953年6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于1954年4月15日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性质为国营企业,并在上海、天津、沈阳、南京、杭州、广州、南宁、汉口、哈尔滨.安东、满洲里、大连12个城市设立了分社,其任务是“作为统一招待外宾食、住、行事务的管理机构,承办政府各单位及群众团体有关外宾事务招待等事项,并发售国际联运火车、飞机客票”。1960年该社性质改为事业单位,差额由**补贴。1955年至1964年间,该社每年接待的外宾和旅游者_直徘徊在1000~3000多人之间。
为了加强对全国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64年经全国人大批准,成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并与中国国际旅行社合署办公。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对外国自费旅游者的管理工作;领导各有关地区的国际旅行社和直属的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出国旅行;负责有关对外联络工作和宣传工作。自此,我国旅游业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夜的1978年,我国共接待境外游客180.9万人,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62亿美元。
这个时期我国旅游业虽然有了-定的发展,有了全国性的旅游接待专门机构和管理机构,接待的人数也呈增长趋势,但是这些接待工作都是作为政治任务来完成的,并未将其作为旅游业务来经营;接待机构在性质上属事业单位,而不是自主经营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