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校与学校效能研究的基本视角
学校是一种复杂的人造组织,学校效能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学校效能研究也不存在统一的模式和视角。克拉克(K.E.Clark)认为,学校效能研究可以划分为学生成就研究和学校变革程度研究两大类。拉尔夫(P.Ralph)则把学校效能研究划分为“有效学校研究”和 “学校效果研究”两大类。有效学校研究旨在阐明学校与学校的主要差异,而学校效果研究旨在阐明学校和班级水准对于学生成就影响的差异。综合各种学校效能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由于研究者考虑问题的视角不同,人们对学校效能的研究存在着许多��同的理论、方法和路径,主要有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谌启标“学校效能研究论纲”一文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研究视角(谌启标,2001,25-28)。
一、教育经济学的“投入一产出模型”研究视角
“投入一产出模型”研究的视角是建立在教育经济学的分析基础上的,它把“学校效能”与“学校质量效果”等同,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学生。这种研究视角注重学校的生产功能模型,试图说明在控制学校中学生个体社会经济背景的条件下,不同学校之间运用经济、政治资源的结果会使学校质量具有显著差异。
亚当斯(A.Adams)从国际教育比较的角度对学校效能的“投入一产出模型”研究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主要涉及以下“投入一产出”的标准:(1)教育资源投入,包括生均投入、教师资格、师生比等方面;
(2)教育成果/产出,包括学业成就、考试分数、生均投入、及格率、**率等方面;(3)教学过程,包括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水平等方面;(4)教学内容;(5)学校声望;(6)文化价值。
“投入一产出模型”的研究认为,经济资源,包括师生比、教师教育、教师经验、教师薪水、生均成本、教师素质和领导素质等方面,与学生成就的相关性不大。学校效能研究提出,学校应当正确地利用有关政策和投入资源,充分挖掘学校内部的资源条件,充分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就可以提高学校效能。
美国联邦教育部还根据这一观点制定了“有效学校”的考核标准,包括:(1)学校组织的质量水平; (2)学校气氛; (3)校长领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