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 荐 序 直面家庭的真相 武志红
前 言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
**部分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
**章 “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第二章 “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不称职的父母
第三章 “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操控型父母
第四章 “这个家里没有酒鬼”——酗酒型父母
第五章 “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身体虐待型父母
第六章 “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言语虐待型父母
第七章 “父亲对我做的事情永远都不可以告诉任何人”——性虐待型父母
第八章 为什么父母们会这样做——家庭体系
第二部分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第九章 “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原谅的陷阱<p class="1">推 荐 序 直面家庭的真相 武志红</p> <p class="1">前 言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p> <p class="1">**部分 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p> <p class="1">**章 “他们当时只不过是想帮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p> <p class="1">第二章 “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不称职的父母</p> <p class="1">第三章 “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操控型父母</p> <p class="1">第四章 “这个家里没有酒鬼”——酗酒型父母</p> <p class="1">第五章 “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事”——身体虐待型父母</p> <p class="1">第六章 “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言语虐待型父母</p> <p class="1">第七章 “父亲对我做的事情永远都不可以告诉任何人”——性虐待型父母</p> <p class="1">第八章 为什么父母们会这样做——家庭体系</p> <p class="1">第二部分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p> <p class="1"><b> </b></p> <p class="1">第九章 “我认为上帝想让我好起来,而不是想让我原谅”——原谅的陷阱</p> <p class="1">第十章 “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可为什么自己感觉不到”——观念、感受、行为调查表</p> <p class="1">第十一章 “我就是没办法丢下他们不管”——自我界定</p> <p class="1">第十二章 “你不该为……负责”——不再自我惩罚</p> <p class="1">第十三章 一劳永逸地克服直面父母时的恐惧</p> <p class="1">第十四章 有些创伤需要专业的心理**</p> <p class="1">第十五章 “我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打破旧有的家庭模式</p> <p class="1">尾 声 放弃斗争</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序 直面家庭的真相
武志红
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广州日报》心理版专栏作家
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
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只要能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们的痛苦就会减轻很多。
并且,这个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
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
父母是伟大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我们文化一直所宣导的,经过两千多年一以贯之的宣导,孩子对父母的孝道就成了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教条。<p>**序 直面家庭的真相</p> <p align="right">武志红</p> <p align="right">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广州日报》心理版专栏作家</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你的所有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感受。</p> <p align="left">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只要能发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他们的痛苦就会减轻很多。</p> <p align="left">并且,这个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来难以被别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纳、似乎根本无处安放的感受,其实就是来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来自你与父母的关系。</p> <p align="left">这是一个真相,我们必须尊重的真相。</p> <p align="left">父母是伟大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我们文化一直所宣导的,经过两千多年一以贯之的宣导,孩子对父母的孝道就成了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教条。</p> <p align="left">在这种教条之下,你的那些灰暗的感受将无处安放。</p> <p align="left">一位男士,他的精神濒临崩溃,他有想杀死妻子的冲动,他觉得妻子背叛了他。</p> <p align="left">我问他,什么时候还曾有过这样的冲动,他说,偶尔有。</p> <p align="left">我再仔细询问,这些时候有一些什么样的共同点。</p> <p align="left">结果发现,其中*大的共同点是,每次都是妈妈过来和他一起住,约半年后他产生了杀死妻子的冲动。</p> <p align="left">我再问,你真正想杀的是谁?他沉默了很久后说,是妈妈。</p> <p align="left">我另外一位来访者,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杀死了一个女同学,然后就四处逃亡,终日活在惶惶不可终日的道德焦虑中。我请他自由联想,即这位女同学会让他**时间想到谁,他说,妈妈。</p> <p align="left">现实中,他当然没有杀死妈妈,他对妈妈百般孝顺。事实上,他对女性极其温柔,他甚至都不会和女性吵架。但他的内心深处藏着很深的道德焦虑,因为他真的对妈妈有巨大的愤怒,这种愤怒有时会让他在一闪念中产生想杀死妈妈的冲动。</p> <p align="left">孝道教条主义之下,对妈妈的愤怒成了不可呈现的东西,不管这份愤怒有多大,它也不能流向妈妈哪怕丝毫,于是,它*终流向了另一个女人,或者其他人。</p> <p align="left">这是迁怒,而我们社会中的无数恶性事件乃至陋习,其核心都是迁怒,即将对父母的不满迁怒于其他人。</p> <p align="left">这两位男士,在相当长时间的咨询中,细致地审视了与父母的关系,尊重了自己对妈妈的愤怒,于是这份愤怒就真的可以放下了;愤怒放下后,对妈妈的更充分的爱出来了。同时,他与妻子就真的可以相爱了。</p> <p align="left">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有一个术语“阴影”。我很喜欢这个术语,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p> <p align="left">譬如这位男士对妈妈的愤怒,如果只能躲在阴影中,那么*终真可能会以制造北京大兴灭门案的李磊的故事模本而结束。相反,当这份愤怒可以用觉知之光照亮时,它反而可以化解了。</p> <p align="left">在我听到的几千个故事中,类似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p> <p align="left">所以,我们需要《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样的书。这本书并没有很深的道理,它简单直接,可以让我们很清晰地去认识自己的家庭。</p> <p align="left">我们的文化尤其需要这样的书,因为孝道流传两千多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扎根太深。我个人认为,孝道以及与孝道密不可分的重男轻女,*终成为几乎一切常见的病态心理的根源。</p> <p align="left">譬如中国人好面子。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孩子的时候是没有面子的,既然父母怎么对孩子都是对的,那么父母可以肆无忌惮地否定孩子、攻击孩子,孩子的尊严荡然无存。于是,等长大了有力量有力气了,就会过度地去捍卫自己的面子。</p> <p align="left">譬如中国人好吃。为什么?因为看似“一切为了孩子”的我们,实际上在喂孩子吃奶这件事上做得相当之差。于是我们做孩子时吃奶的欲望普遍没有得到满足,一切没有完成的重大愿望都会成为诅咒般的力量,这种吃奶的饥渴感*后就化为了对吃的执着。</p> <p align="left">譬如中国人有私德而缺乏公德。为什么?因为私德的核心是孝道,是孩子要无条件地遵从父母的规则,这是“非如此不可”的、必须做的东西。相反,公德的核心是良知,但在家里过度孝顺的我们到了社会上就忍不住想放肆,破坏公德都会给我们叛逆的快感。可以说,破坏公德就是过度孝顺的阴影。</p> <p align="left">类似这样的对比,如果仔细分析起来,可以无穷无尽。</p> <p align="left">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于是,打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旗号,父母们就可以放肆地去伤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一样,由此将恨与伤害传递下去。</p> <p align="left">这个通道,在我看来,远大于战争的破坏力,因为至亲之间的相互伤害容易让人丧失对人性的希望。</p> <p align="left">有些父母是“中毒”的,而且中毒的父母绝不在少数,尊重这一点,而不是活在孝道的教条主义之下,我们的心就有了空隙,觉知之光就可以照射到我们的心中,爱、幸福与自由就会点燃。</p> <p align="left">《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p> <p align="left">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p> <p align="left">《情感敲诈》这本书,是苏珊·福沃德的另一本力作,我也很期待国内的出版社能将这本书“激活”,就像《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被“激活”一样。</p> <p align="left">出版这样的书,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说“功德无量”这样的话,容易给人一点压力,似乎这么好的书,你不接受就是你的错。我不希望给你这样的感觉。</p> <p align="left">选择一本书*好的方式,在我看来,就是你喜不喜欢这本书,至于这本书是否重要,这真的不算重要。</p> 虽然我还想补充说,《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真的是一本重要的书显示全部信息媒体评论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
——武志红
读到流泪,所有被自我怀疑,焦虑,不**感的所困扰的孩子都应该看一看。
——读者评论
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烦躁、焦虑、愤怒真正的来源,为什么十年前没遇到这本书呢?可惜,早点遇见就能早点解脱。
——读者评论
阅读这本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豆瓣网友<p align="left">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p> <p align="left">——武志红</p> <p align="left">读到流泪,所有被自我怀疑,焦虑,不**感的所困扰的孩子都应该看一看。</p> <p align="left">——读者评论</p> <p align="left">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烦躁、焦虑、愤怒真正的来源,为什么十年前没遇到这本书呢?可惜,早点遇见就能早点解脱。</p> <p align="left">——读者评论</p> <p align="left">阅读这本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p> <p align="left">——豆瓣网友</p> <p align="left">才看到前言就激动掉泪了,就好像自己想了很久的话被人写了下来。</p> ——豆瓣网友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第三章 “为什么不能让我过自己的生活”
——操控型父母
我十分努力才能获得今天的工作和地位,但是我妈妈却总把我当小孩看待,她觉得我根本不能独立生活。
让我们来听一段发生在成年子女和操控型母亲之间的假想对话。这段对话当然不会存在于现实中,但如果对话的双方能够诚实地表达他们深藏的感受,他们就有可能说出以下的话。
成年子女:“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为什么我做什么都是错的?为什么你就不能把我当成大人来对待呢?我不当医生对爸爸有什么影响?我跟谁结婚又和你有什么关系?你什么时候能放手?为什么每次我自己做出决定,你都会觉得我是在跟你作对呢?”
操控型母亲:“当你想挣脱我时,我简直不能形容我有多痛苦。我希望你能永远需要我。我不能承受那种失去你的感觉。你就是我的全部生命。我担心你会犯下什么无可挽回的错误。看见你受到伤害,我的心就好像被撕裂了。我宁愿死,也不愿意面对身为失败的母亲的感受。”
“这都是为了你好”
操控不一定是个贬义词。如果一位母亲控制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不让他走到街道上,我们不能说她是操控型家长,只能说她很谨慎。这种“操控”十分适时,也十分适度,完全是为了满足孩子对保护和指导的需求。
如果这位母亲十年之后还在这样做,适度的控制就成了过度的控制,因为那时孩子早就可以独立过马路了。
如果总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去做、去尝试、去探索、去掌握以及去承担失败的风险,孩子就总会觉得无助和不满足。在焦虑、胆怯的父母的过度控制下,孩子也会变得焦虑和胆怯,很难成熟起来。而当这些孩子步入青少年时期和成人期时,许多人仍然无法摆脱对父母一直以来的指导和管控的需求。于是,父母便名正言顺地继续对他们的生活横加干涉和操控,并常常成为孩子生活的主宰。
由于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许多操控型父母会尽力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并希望它永不消失。这些父母对于“空巢综合征”(孩子离家后父母不可避免要经历的一种失落感)有种病态的恐惧。所以,操控型父母会因为孩子的独立而感觉遭到背叛和遗弃,他们将家长角色与自己的人格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