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

  • 作者:柴可夫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86158
  • 出版日期:1998年10月01日
  • 页数:310
  • 定价:¥3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医药学以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效果,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些年随着世界范围的中医药热潮的涌动,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逐年增多。为了适应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提高来华学习中医药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等上级领导部门的有关精神,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会研究决定拟启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国进修生教材(1997~1998年出版)”的修订工作。此项工作得到了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高度重视,同时得到了**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全国高等院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全国各高等院校,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随即教材的修订纳入了“卫生部‘十一五’规划”,并组建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委员会。本套教材在**版的基础上,仍然采取汉英两种文字语言的形式出版,即前部分为中文,后部分为中文的英文译文。教材的科目根据留学生教学的需要由原来的6种(《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推拿学》)增补到10种(增加了《中药学》
    目录
    1 绪论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2.1 整体观念
    1.2.2 辨证论治
    2 阴阳五行学说
    2.1 阴阳学说
    2.1.1 阴阳的基本含义
    2.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1.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五行学说
    2.2.1 五行的基本含义
    2.2.2 五行特性和五行归类
    2.2.3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2.4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藏象学说
    3.1 五脏
    3.1.1 心
    附:脑
    3.1.2 肺
    3.1.3 脾
    3.1.4 肝
    3.1.5 肾
    附:女子胞
    3.2 六腑
    3.2.1 胆
    3.2.2 胃
    3.2.3 小肠
    3.2.4 大肠
    3.2.5膀胱
    3.2.6 三焦
    3.3 脏腑之间的关系
    3.3.1 五脏之间的关系
    3.3.2 六腑之间的关系
    3.3.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 精气血津液
    4.1 精
    4.1.1 精的含义
    4.1.2 精的生成
    4.1.3 精的功能
    4.2 气
    4.2.1 气的含义
    4.2.2 气的生成
    4.2.3 气的运动
    4.2.4 气的功能
    4.2.5 气的分类
    4.3 血
    4.3.1 血的含义
    4.3.2 血的生成
    4.3.3 血的运行
    4.3.4 血的功能
    4.4 津液
    4.4.1 津液的含义
    4.4.2 津液的代谢
    4.4.3 津液的功能
    4.5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5.1 精和气的关系
    4.5.2 精和血的关系
    4.5.3 气和血的关系
    4.5.4 气和津液的关系
    4.5.5 血和津液的关系
    5 经络学说
    5.1 经络的含义和组成
    5.1.1 经络的含义
    5.1.2 经络系统的组成
    5.2 十二经脉
    5.2.1 十二经脉的名称
    5.2.2 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5.2.3 十二经脉的循行
    5.3 奇经八脉
    5.3.1 督脉
    5.3.2 任脉
    5.3.3 冲脉
    5.3.4 带脉
    5.3.5 阴跷脉、阳跷脉
    5.3.6 阴维脉、阳维脉
    附: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5.4 经络的生理功能
    5.4.1 沟通上下表里,联系全身各部
    5.4.2 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5.4.3 感应传导
    5.4.4 调节机体平衡
    5.5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5.1 说明病理变化
    5.5.2 指导疾病的诊断和**
    6 体质学说
    6.1 体质的形成
    6.1.1 体质的生理基础
    6.1.2 体质的构成要素
    6.1.3 影响体质的因素
    6.2 体质的分类
    6.2.1 传统分类法
    6.2.2 现代分类法
    7 病因病机学说
    7.1 病因
    7.1.1 外感病因
    7.1.2 内伤病因
    7.1.3 病理产物性病因
    7.1.4 其他病因
    7.2 病机
    7.2.1 发病原理
    7.2.2 发病类型
    7.2.3 基本病机
    8 **原则
    8.1 预防
    8.1.1 未病先防
    8.1.2 既病防变
    8.2 治则
    8.2.1 治病求本
    8.2.2 扶正祛邪
    8.2.3 重视整体
    8.2.4 因异制宜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