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
本篇是《论语》的首篇,《论语》的篇名是后人所起,一般摘自于每一篇**章的两三个字。《学而》共16章,所记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主要有学习、孝道、修身等,而这些又是儒家所主张的修业进道的基础或根本途径,所以朱熹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相当于“先生”。在《论语》中的“子曰”均专指孔子说。#说:同“悦”,愉快、高兴。$朋:“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里指同学。%愠(yùn):生气,埋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后来指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要时常练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格吗?”
【解读】
这一章为《论语》之首,因此很受历代学者的重视。南朝梁代学者皇侃说此章“言人必须学也”,南宋学者朱熹也认为此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在这里,孔子主要谈论学习,涉及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于及时温习和与人切磋,学习的目的不是到人前炫耀,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有子:有若,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弟(tì):同“悌”,敬爱兄长。$鲜(xiǎn):少。%与:同“欤”,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冒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确立了,正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德的根本啊!”
【解读】
这一章是有若的名言,他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在家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那么在外也不会犯上作乱。在这里,有若强调的是孝悌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各种优良品德的根本点。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指伪善、假装和善。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脸伪善,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解读】
这一章重在批评花言巧语的人,认为这样的人虽然善于言辞,但言行不一,如此便丧失了道德。此章言语简洁精练,却让人深思:表面和善、内心险恶的人又有多少仁义道德呢?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曾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三:泛指多次。省(xǐng):反省。三省:多次反省。信:真诚,诚实守信。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解读】
这一章主要讲提高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即要时刻反省自己,这种反省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为别人办事、与别人交往、自己的学习状况等。这样不断地反省自己,时刻检查自己的言行,日积月累,便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
道:同“导”,治理。#时:农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要谨慎认真地办事,又要诚实守信,节约费用,爱护士人,使百姓不误农时。”
【解读】
这一章重在说明执政者治理**的基本原则,要以人为本,即处理政事首先要谨慎认真,信守承诺;紧接着要节约用度,爱护士人;而在派使百姓的时候,更要注意不违农时。如此治理,才能算施政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