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中药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药味。中药的五味并不完全是味觉反应,有些是依据中药临床功效的归类而确定的,是中药味道和功效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存在药味与实际口感不符的情况。现代研究表明,化学成分是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中药之味与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平行性,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辛味药
辛味药主人肝、脾、肺经,主要分��于芳香化湿药、开窍药、温理药、解表药、祛风湿和理气药中,可发散、行气、**。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苷类、生物碱等。
(二)酸味药
酸味药主人肝、脾、肺经。多为酸涩药,可收涩止泻、止血,并且有**、**的作用。酸味药主要含有有机酸和鞣质。
(三)甘昧药
甘味药主人肝、脾、肺经。多为消食药、补益药和安神药,芳香化湿药、理气药和开窍药中无甘味药。甘味补益药补五脏之气血阴阳不足。甘味药还可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
(四)苦味药
苦味药主人肺经。多为寒凉性中药。苦能泻、能降、能燥、能坚。苦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和苷类。苦味药毒性偏大,值得注意。
(五)咸昧药
咸味药主人肝、肾经。多为化痰药和温肾壮阳药,主要是矿物类和动物类药材。具有软坚散结之功效。咸味药与温热药相合,具有补肾温阳的功效。咸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碘、钾、钙、镁等的无机盐。
由于历史条件的因素,中药药性理论的五味学说必然存在局限性。对于五味学说的现代科学的实质应加大研究力度,进一步研究五味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对中药五味学说的认识和应用。
三、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也就是在人体环境里**作用的部位。向上向外的作用称为升浮,向下向内的作用称为降沉。具有升阳、举陷、解表、散寒、开窍、催吐、温里、祛风等功效的**称升浮药;具有潜阳、降逆、**、平喘、收敛、固涩、清热、泻火、渗湿、通下等功效的**称沉降药。**的升、降、浮、沉的性能与**的性味、炮炙、质地、配伍等因素密切相关。关于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资料不多,主要是结合**的药理作用进行分析和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