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春秋战国、两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长期的兼并战争,社会的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的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几大学术流派相继诞生.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的几种哲学思想如元气论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等在战国末年已具雏形,这些为医家总结**经验,形成理性认识,构建医学体系,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方法。当时,古人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包括人与天地自然,都来源于无形之气,又都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支配。因此人与天地之间,必然会存在某些相应、相通的关系。《管子.五行》提出“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这一认识,说明了人体的健康或疾病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天地自然相应的思想,不仅揭示了某种学术思想上的内在联系,而且至今对于我们预防和**疾病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医学理论的雏形,如病因学的“六气说”也相继出现,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这就是医学理论的萌芽。
西汉以前,我国曾出现过一大批医药学专著,汉武帝时侍医李柱国就曾专门校勘过医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尚存的医学文献为数很可观,“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分为医经和医方两大类。20世纪70.80年代,在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汉墓及湖北江陵张家山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医书及简帛医书,如《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足臂十一脉灸经》、《脉法》、《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胎产方》、《杂疗方》等,除帛医书还有竹木简医书。这些古医书都是后世已经失传了的医书,连《汉书.艺文志》也未能收录。
过去认为《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医书,自从马王堆和张家山的简医书出土以后,这个结论就难以成立了。拿以上简帛医书和《黄帝内经》相比,不说全部,至少有一部分医书的成书年代比《内经》更早。如果说《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那么这部分医书可能成书于战国以前,甚至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全面地论述了人体11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和所主治的疾病,这也是我国*早的专论经络学说的文献。《五十二病方》真实地反映了西汉以前的医学水平。帛画《导引图》是我国*早的**体操图。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等四部竹木简医书所提倡的养生原则与《黄帝内经》、《吕氏春秋》所论基本一致,至今仍对老年保健、性保健、养生学、优生学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文化一统成了当时的基本趋势。医学家也在这一大趋势中,求同存异,构建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其主要标志是秦汉时期成书的几部奠基性的医学典籍。此时期相继问世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难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发展;《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