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静心 暖心 修心
QQ咨询:
有路璐璐:

静心 暖心 修心

  • 作者:刘茗溪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ISBN:9787511339164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01日
  • 页数:420
  • 定价:¥5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宁静的心灵有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缓解你紧绷的神经,调节你烦躁的情绪,以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应付接下来的复杂生活;也可以让你的思绪沉淀,消除心灵的迷惑,走出内心的困境,在繁忙的生活中让自己有一段清闲的时光。从所有的杂务和纷扰中放松下来,将一颗俗心从这浮沉铅华中脱离出来,唤醒内在的纯净与平和。
    ·温暖,它不会像一盆过分热情的炉火,天天高喊着励志的口号,随时随地保持着一张**的笑脸,不会让我们这些只想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的疲乏旅人感到坐立难安;温暖,它驱使微风环绕着你,而不是如暴风一般驱赶着你——那丝丝温柔的气流透过你的每一根神经传递给你。
    ·修心,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就要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修炼一颗纯净的心,就要懂得在这个处处充满对立的世界上修炼一颗宽广的心,就要懂得在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上修炼一颗随缘的心。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静心 暖心 修心_刘茗溪 编_中国华侨出版社_
    文章节选
    诫己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人在受到批评之后,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批评,而是心里面很不舒服,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其实这是一种没有接受批评、没有正确认识自己错误的一种表现。受到批评���心情不好可以理解,但批评之后产生了“踢猫效应”,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谁都不愿意被别人批评。然而,当我们面对批评时,一定要正确地对待,不管自己有没有过错,一定先要诚恳地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不可采取错误的态度来对待批评,更不能把批评我们的人当成仇人来对待。要知道,智者只对值得批评的人提出意见,谁都不愿意冒着被别人仇视的风险去批评别人,只有真正为你好的人才会真诚地向你提出批评。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与他的弟子耕柱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就很巧妙地说明了这一点。
    耕柱本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但却总是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挨墨子的责骂。
    有一次,墨子又因为某件事情而批评了耕柱,耕柱觉得非常委屈。因为在墨子的众多门生之中,耕柱是公认的*为**的门生,然而他却偏偏经常会遭到墨子的批评,这让他感到很没面子,为此而郁闷不已。
    这天,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说:“老师,难道在这么多门生中,我竟是如此的差劲吗?为什么您老人家总是会时不时地就责骂我呢?”
    墨子听了耕柱的话后,反问道:“假如我现在要去太行山,依你之见,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老牛来拖车呢?”
    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应该用良马来拉车。”
    墨子又问耕柱说:“那么,为什么不用老牛呢?”
    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值得驱遣。”
    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也是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啊。”
    耕柱听了墨子的这番话后,立刻明白了老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从此以后,耕柱再也不觉得遭受到批评会没面子了,相反,他为此而更加地发愤努力,*终成为了墨子思想的继承者。
    做错了事情就应该被人谴责,掩饰自己的错误,只能错上加错。当你蛮横地向别人发泄愤怒,你就应该遭到别人的谴责,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时候你绝不应该为自己开脱,而应该认真地对待别人的指责,并接受别人的批评。
    一个人能接受批评,就能从善如流,少犯错误;如果善听批评,就能做到虚怀若谷,工作、学习、生活中就能少走弯路。若一听到批评的意见就生气,或者暴跳如雷、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这样的人早晚要摔跟头。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记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虽然让我们一时生气,但只要我们能冷静下来思考,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批评中受益前进。
    控制情绪,心中藏一片清凉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等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
    平和是待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在处理各类事务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产生反映,发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并且在表情、行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而且还符合当事人的身份、不违背情理、适时适度、切合场合,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
    如果我们用粗暴的言语及行动去解决问题,结果会事与愿违,并且会越搞越糟。
    有一个富人脾气很暴躁,常常得罪人,事后又懊恼不已,所以一直想将这暴躁的坏脾气改掉。后来他决定好好修行,改变自己,于是花了许多钱,盖了一座庙,并且特地找人在庙门口写上“百忍寺”三个大字。这个人为了显示自己修行的诚心,每天都站在庙门口,一一向前来参拜的香客说明自己改过向善的心意。香客们听了他的说明,都十分钦佩他的用心良苦,也纷纷称赞他改变自己的勇气。
    这**,他一如往常站在庙门口,向香客解释他建造百忍寺的意义时,其中一位年纪大的香客因为不认识字,向这个修行者询问牌匾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修行者回答香客,牌匾上写的三个字是“百忍寺”。香客没听清楚,于是又问了一次。这次,修行者有些不耐烦地又回答了一遍。等到香客问第三次时,修行者已经按捺不住,很生气地回答:“你是聋子啊,跟你说上面写的是‘百忍寺’,你难道听不懂吗?”
    香客听了,笑着说:“你才不过说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还建什么‘百忍寺’呢?”修行者无语。安禅何须山与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修行何必去寺庙,生活才是修炼场。只有在生活中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平和地对待他人的人,才能做到百忍而不怒。
    控制好情绪,绝不仅仅是修养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既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质,也关乎其为人处世的成败得失。怒气似乎是一种能量,如果不加控制,它会泛滥成灾;如果稍加控制,它的破坏性就会大减;如果合理控制,甚至可能有所收获。
    控制好情绪,做一个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做人,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平和的人,眼界极高。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平和的人,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见已,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所以,平和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平和的人,从不被忙碌所萦绕,闲时吃紧、忙里悠闲,而是能宽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享受生活之乐趣。
    ……
    目录
    上篇 静心
    ——世界如此浮躁,你要心灵宁静
    **章涤清尘虑,寻回初心
    世无净土是因为你的心不净
    拥有一颗清净心,是幸福之源泉
    每**都是生命的**天
    抛弃不成熟的观念
    让花朵保鲜的*好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
    回归自然的路程
    唤回童年的纯真
    永远保有你的童心
    别让自己活得太累
    给心灵洗尘
    用赤子心去感受生活
    处理好压力,做个简单工作者
    第二章悠然地绽放,以花的姿态
    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偶尔放松一下
    放开手脚,去做你喜欢的事吧
    换个角度看自己
    挥洒自我个性,强过附庸风雅的流俗
    坚持唱完自己的歌
    了解自己,就不要为难自己
    缺陷也是一种美
    洒脱不羁走一回,拈花微笑天地间
    扫除自卑,赢回快乐
    我的地盘,当然由我做主
    一个人的魅力源于真实地呈现自我
    做*好的自己
    第三章静观沧海桑田,聆听时光的温柔
    用耐心将冷板凳坐热
    用平凡的心态确立人生坐标
    清除心灵上的欲望
    ……
    下篇 修心
    编辑推荐语
    宁静的心灵有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缓解你紧绷的神经,调节你烦躁的情绪,以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应付接下来的复杂生活;也可以让你的思绪沉淀,消除心灵的迷惑,走出内心的困境,在繁忙的生活中让自己有一段清闲的时光。从所有的杂务和纷扰中放松下来,将一颗俗心从这浮沉铅华中脱离出来,唤醒内在的纯净与平和。 温暖,它不会像一盆过分热情的炉火,天天高喊着励志的口号,随时随地保持着一张**的笑脸,不会让我们这些只想停下来好好休息一下的疲乏旅人感到坐立难安;温暖,它驱使微风环绕着你,而不是如暴风一般驱赶着你——那丝丝温柔的气流透过你的每一根神经传递给你。 修心,做内心强大的自己,就要懂得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修炼一颗纯净的心,就要懂得在这个处处充满对立的世界上修炼一颗宽广的心,就要懂得在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上修炼一颗随缘的心。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