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七大前夕,胡锦涛在**党校讲话中就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这几个坚定不移是相互联系的,提出了奋斗目标、路径和方法。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在政治报告中69次使用了“民主”这个概念,他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这些话讲了五年了,我们贯彻得如何,还记得吗?可能除了常说的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名词外,其核心问题理念上并不清晰。如何推进改革开放?用科学的、民主的方式,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小康当然是全民的小康,不是少数人财富的极度膨胀。
我们的主报《人民日报》去年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言论,积极主动地贯彻党的精神,引起全国甚至国际社会的关注,因为这些言论打破了沉闷的空气,提出了贯彻党**路线的平凡而引人注目的言论。所以说“平凡”,因为都是社会常识,所以说“引人注目”,因为较长时间我们不说了。例如2011年4月28���的评论文章《执政者当包容“异质思维”》。文章说,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文中引证伏尔泰的话:“即使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也要用生命维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基本道理,面对接连发生的因言治罪的事件,《人民日报》发出这样的声音,正是在贯彻十七大报告的精神。言论自由意味着允许说错话,如果人民的表达权遭到钳制,我们的改革进程是不可能取得进展的。
再如《人民日报》2011年5月26日的评论《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也是引发社会关注的重头文章。文章写道: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一方面,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另一方面,也有些声音只是“说也白说”,意愿虽表达,问题未解决。这些,都可谓无效表达,有人称之为“沉没的声音”。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有利益的表达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才有长久的社会稳定。
特别是2012年《人民日报》2月23日本报评论员文章《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再度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文章指出:”自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开阔的行进空间,也面临着‘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