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疼痛
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就通过损伤的经验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汇,是身体局部或整体的感觉。疼痛对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具有保护作用,但强烈或持久的疼痛又会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疼痛发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神经末梢(伤害性感受器)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后,经过传导系统(脊髓)传至大脑,而引起疼痛感觉。任何形式的刺激,达到一定的强度,都能引起疼痛。引起疼痛的刺激物称为致痛物质,它包括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缓激肽及钾离子、氢离子和组织损伤时产生的酸性产物等。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素Ei可提高疼痛感受器对化学介质和其他致痛刺激的敏感性,疼痛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外周感受器受刺激后,冲动经脊髓的后根神经节细胞,并沿脊髓丘脑侧束,进入内囊传至大脑皮质**后回的**感觉区,引起定位准确的疼痛感觉。头面部的痛觉由三叉神经传导至丘脑束,再上行至脑桥与脊髓丘脑束汇合,进人大脑皮质**后回**感觉区。内脏的痛觉冲动主要通过交感神经传人,经后根进入脊髓,沿躯体神经相同的途径,到达大脑感觉**。气管与食���的感觉则是通过迷走神经干的传人纤维而上传。疼痛按发生的部位与传导途径不同,可分为皮肤痛、内脏痛(类似内脏痛和真性内脏痛)、深部痛、牵涉痛。
皮肤痛 皮肤受一定强度的刺激后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痛,其特点为皮肤痛有明确定位;双重痛感,皮肤受损后首先出现的是一种尖锐的刺痛——快痛,在1-2秒后出现一种烧灼样痛——慢痛。撤离刺激后快痛很快消失,而慢痛还持续数秒钟并伴有情绪反应、心血管和呼吸的变化。
内脏痛
(1)真性内脏痛 是内脏本身受到刺激时产生的疼痛。为一种钝痛、酸痛或烧灼痛,也可为绞痛。由空腔脏器的扩张、痉挛或强烈收缩,化学物质的刺激,脏器的牵拉引起。其特点为内脏痛位于身体内部,发生的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缺乏双重痛感;定位不明确,痛区边缘不易确定。
(2)类似内脏痛 是由体腔的壁层受刺激引起的疼痛,如胸膜、腹膜受到炎症、压力、摩擦或手术等导致的疼痛。此种疼痛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相应脊髓神经段的皮肤出现疼痛或痛觉过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