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心理学在FBI中的重要地位 说到读懂乃至操控一个人的内心,就不得不提及FBI独特的心理学战术 。无数实践证明,心理学在FBI执行任务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用。 20世纪90年代末的**,FBI接到任务,在美国纽约地铁口附近围堵一 个犯罪嫌疑人,并要防止其在人流密集处实施恐怖袭击行为。但由于当时人 流量太过密集,许多FBI穿着便衣在人群中四处观察。这样的情况就是考验 FBI读心能力的时候了,即通过观察外在的行为表情对当事人的内心进行解 读,稍不留意就有可能使目标人物从眼前溜走。当时,车站附近的人们都随 身携带着背包,在站台处等待着地铁的到来,还不停地朝着发车的方向张望 。细心的FBI观察到,其中有一个人似乎并不急着上车,他漫不经心,四处 张望,好像在寻找着什么,他的身上并没有背包,还将双臂交叉抱在胸前。 FBI认为这个人的面部表情足以说明他本身的目的并非乘车,于是一些FBI便 衣就在不知不觉中向他靠近,并将他作为跟踪和监控的**对象。此时,一 列地铁进站,说时迟那时快,此人动作敏捷地从怀中掏出一个包裹,随手丢 在地铁上,然后又迅速后退几步,正准备操纵手中的遥控引爆器的时候,一 名FBI飞身上前将其按倒在地,遥控引爆器被另外一名身手敏捷的FBI抢夺了 过来。 后来经过鉴定,这名犯罪分子携带的固体炸弹的威力甚大,一旦被引爆 ,后果将不堪设想。原本很可能发生的一场地铁惨案,就这样被FBI神奇的 读心术制止了。在审讯这名犯罪分子的过程中,FBI还得知了幕后黑手,由 此一大恐怖犯罪团伙也被顺利捕获。 在人头攒动的人流中准确识别目标,确实不是一件易事,但这对接受过 专门训练的FBI来说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那些在车站等车的人,尤其是等 着上班的人只要心中有目标,就不会左顾右盼,同样的道理,那些行走在大 街上的人群,一般都会有自己的方向(就算是散步也会有个方向),有明确 的目的地,正是因为有一定的目标完成心理,才不会无所事事地闲逛。相反 ,那些在大街上来回游荡、没有方向、漫无目的、东张西望的人就很容易被 FBI确定为特别“关注”的对象。 再如,超市里行窃的扒手,在没有行窃之前会假装很自然地昂首阔步, 一面向前走一面寻找目标,他们大多会带着墨镜挤在人群里,而在行窃成功 之后,他们的**反应就是赶快离开作案现场,越快越好,并且这个时候他 们不愿意被任何人看见,于是就会假装低头行走,将视线投向地面,但同时 也会因害怕被发现而左顾右盼,这样就显得和正常人不一样,所以他们根本 逃不过训练有素的FBI的眼睛。 另外,当FBI审讯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要怎样步步紧逼,运用策略和技 巧迫使嫌疑人说出事实真相呢?在FBI眼里,观察犯罪嫌疑人的肢体语言、 把握其心理变化就是*好的办法,在被讯问者说话的过程中抓住破绽,问题 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FBI一般会在审讯的过程中一面发问,一面观察被讯问者的表情、肢体 动作,并注意接收隐藏在这些行为中的情绪信号。如果在问到某个问题的时 候,对方突然将双脚的脚踝交叉紧锁,那就表明这个问题让他感到了紧张与 不安,因为脚踝紧锁代表的是一种情绪上的威胁,那是他突然面临压力时而 采取的自我安慰行为;有的人在说谎时是不会直视发问者的眼睛的,并会伴 随作出指尖触摸、按摩颈部等动作;谈话中,对方突然有深呼吸的动作,或 者话变得很多,而且语无伦次等,这些都是情绪不稳定的表现,这个过程也 就是FBI读心的过程。也有很多小技巧经常在FBI审讯的过程中被运用,比如 反复地问被讯问者相同的问题,以不同的讯问方式不停地追问,在一连串的 讯问中将被讯问者激怒或者制服。 这里不得不提及一次教训,这也让FBI更加认识到读懂肢体语言在案件 调查中是多么地重要。事发在“9·ll”事件的前两天,一个名叫齐亚德· 贾拉的劫机恐怖分子在开车经过马里兰州警察局时,被发现时速高达90英里 /小时,一位警官追上去后只向他开了一张罚单,结果这张罚单换来了两天 后的恐怖袭击。据FBI分析认为,一般恐怖分子在实施袭击前都会有明显的 焦虑症状出现,而齐亚德·贾拉的车速就是*好的证明,可惜的是当时追赶 上他的警官并没有发现,因此*终以一纸罚单将其释放。可见,对于FBI学 员来说,准确解读肢体语言是一门重中之重的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