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帝制的终结
QQ咨询:
有路璐璐:

帝制的终结

  • 作者:杨天石
  • 出版社:岳麓书社
  • ISBN:9787807616368
  •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01日
  • 页数:404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杨天石编著的《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插图本)》讲述了:辛亥
    百年,辛亥革命研究也已百年,但是,对这次革命的若干基本问题似乎还
    可以讨论。例如,多年来,人们将辛亥革命定义为资产**革命,其领导
    力量定为资产**革命派。但是,对此却一直缺乏认真的、充分的、强有
    力的论证,也很少有人要求这样的论证。似乎是一种无须论证、不言自明
    的真理。其实不然。《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插图本)》全景式讲述
    辛亥革命的历史。
    目录
    辛亥革命的特点与领导力量(代序)
    **章 孙中山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一 体制内改革的试探――上书李鸿章
    二 “振兴中华”伟大口号的提出
    三 对清廷的*初一击――广州起义
    四 伦敦被囚与《伦敦蒙难记》的写作
    五 交结日本朝野
    第二章 体制内改革――戊戌变法运动及其失败
    一 改良思潮的兴起
    二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与公车上书
    三 各地维新活动
    四 变法高潮与“百日维新”
    五 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第三章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合作与破裂
    一 康有为力图以武力使光绪皇帝复位
    二 梁启超的文化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新趋向
    三 革命、改良两派的合作与破裂
    四 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
    五 孙中山与惠州起义
    第四章 清廷的新政和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一 清廷推行新政
    二 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第五章 新型知识**的兴起与国内革命团体的出现
    一 新型知识**走上政治舞台
    二 拒俄运动与革命宣传热
    三 黄兴与湖南地区的华���会
    四 湖北地区的科学补习所与日知会
    五 蔡元培与江浙地区的光复会
    六 岳王会与其他革命小团体
    第六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一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与访问第二国际
    二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三 《民报》的出版与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四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五 革命报刊的继续发展
    第七章 同盟会成立后的起义与暗杀活动
    一 萍浏醴起义
    二 同盟会的两广起义
    三 光复会的浙皖起义
    四 四川和东北的起义
    五 广州新军起义与“三二九”起义
    六 暗杀活动
    第八章 同盟会的内部矛盾与中部总会的成立
    一 同盟会内部矛盾的发生
    二 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成立与无政府主义派别的出现
    三 共进会
    四 五 省革命协会的筹创与光复会的重建
    五 东京同盟会本部的再兴
    六 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
    第九章 立宪运动与清廷的集权
    一 五 大臣出洋与清廷预备立宪
    二 立宪政团的组建
    三 清廷的官制改革
    四 宣统即位、载沣摄政与国会请愿运动的兴起
    五 “**内阁”的建立
    第十章 各类群众斗争的发展与保路、保界运动的发生
    一 城乡人民自发斗争
    二 抵制美货与收回利权运动
    三 保路运动
    四 保界拒约运动
    第十一章 武昌起义,清朝覆灭
    一 武昌起义
    二 各省响应
    三 南北议和
    四 列强动态
    五 民国建立
    六 清帝退位
    结语 帝制终结,专制难除
    附录:
    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
    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民主制,无所谓帝制。帝制,全称君主专制制度, 或称皇权专制主义,源自原始社会的酋长制。中国传说中的尧、舜禅让应 该属于氏族民主制,而夏禹传子应该是帝制的雏形。公元前221年,出生于 赵国邯郸的三十九岁的赢政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集权制的秦帝国 。他自称始皇帝,设想此后的历史就这样“二世”、“三世”地传下去, 万世一系,以至永远。“百代都行秦政法”,秦帝国虽然二世而亡,此后 的中国,朝代不断更迭,君主专制制度却―直延续下来,始终是中国的统 治制度,长达两千多年。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1.皇帝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行 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都集中到一个没有任何限制,不受任何监督的个 人身上。因此,社会兴衰、**强弱、民生苦乐,也均系于_人之身。2. 实行终身制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继承原则的世袭制。皇帝没有任期,童稚 幼儿可以登基,老昧糊涂不须去职。其人不论德或不德,才或不才,即使 是痞子、流氓或者低能、弱智,均可按照宗法血统原则承袭。3.以天命论 为护符。皇帝又称天子,宣称其统治的合法性来自天命,神圣不可侵犯。 反对皇帝,那就是逆天,是*大的罪恶和不道。不论是庸君、昏君,甚或 暴君,人民都只能接受、拥戴而无权另择。因此,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十 分落后、十分腐朽的制度,它和中国自给自足的地主――小农经济相结合 ,构成了我国的中古社会――皇权专制地主小农社会,也就是人们通常所 说的封建社会,使中国长期陷于发展缓慢、滞后的状态。 然而,这个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在1911年被推翻 了。那一年,按照中国传统的纪年法,是辛亥年。当年10月10日,爆发武 昌起义。从那一刻起,历史老人突然青春焕发,健步如飞。自武昌新军打 出**枪起,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亚洲**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 ,不过前后80多天,三个月不到。如果从孙中山在异国他乡成立兴中会, 提出“振兴中华”的伟大口号算起,也不过17年。在一个幅员辽阔、浩瀚 无垠的**大国里,推翻绵延多年、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如此迅速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凡革命,大都免不了流血、牺牲、破坏。有一种说法:革命不是请客 吃饭,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暴动,是一个**推翻另一个**的暴动。 辛亥革命前,康有为曾经以法国革命为例吓唬人们说,革命会人头滚滚, 血流成河,伏尸百万,然而,辛亥革命虽然有流血,有牺牲,但是并不大 ,社会更没有大破坏。苏州反正时,为了表示象征意义,只命人挑去了巡 抚衙门屋顶上的几片瓦。不旋踵之间,制度大变,出现了新旧两重天的迥 异局面。这不能不说也是个奇迹。 辛亥革命之所以胜利快,代价小,原因很多,其原因之一在于满洲贵 族集团的自作孽,不可活。 满洲**入主中原,靠残酷的屠杀与严酷的镇压建立统治秩序,本来 就缺乏正当性与合理性。清朝末年,国势衰微,政权腐败,列强人侵,满 洲**割地赔款以求苟安,其统治就更加缺乏正当性与合理性。甲午战败 ,维新运动兴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洲**集团镇压了维新派,使中国 失去了一次改革、奋起的机会。紧接着,义和团运动失败,八个帝国主义 **联合入侵,慈禧太后抛弃国都,挟光绪皇帝西逃,这是中国多年未有 的奇变。 孙中山,谱名德明,幼名帝象,号日新,稍长后取名文,号逸仙,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 亨村的一所狭小的泥砖屋里。翠亨村邻近澳门,背山临海,仅有六七十户 人家。孙文有一兄,名孙眉(1854-1915),字德彰;一姐,名妙茜(1863- 1955)。由于孙文在日本从事革命时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遂被通称为 孙中山。 孙中山的祖上世代务农,父亲孙达成(1813-1888)原是贫苦农民。当过 鞋匠,做过更夫。母杨氏(1828-1910)。孙中山6岁时即参加劳动,打柴、 养猪、放牛。9岁才人村塾读书,所以他后来自述:“生而贫”,“某也, 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①孙中山出生的这一年年初, 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一柱”、康王汪海洋在广东嘉应州战死,太平军在 南方的*后一支部队被消灭。孙中山幼年时常在住屋门前的老榕树下,听 参加过太平军的老农冯爽观讲故事,对洪秀全很敬慕,说是“洪秀全灭了 清朝就好啦!”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原在地主家做长工,后来到太平洋上夏威夷王国的 檀香山垦荒。檀香山又名火奴鲁鲁(Honolulu),位于瓦胡岛的东南海岸。 在夏威夷语中,意为“屏蔽之地”或“屏蔽之湾”,因为早期盛产檀香木 ,而且大量运销中国,故被华人称为檀香山。在当地,孙眉开办牧场、商 店,逐渐发展成为华侨企业家。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十三岁,随母 亲离乡到檀香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 地之想”。在当地,孙中山先人英国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意奥兰尼(Iolani School)学校学习英文。早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法国就将民主制度带进 夏威夷,王国开始出现议会制度。因此,孙中山能在学校里比较多地接受 新思想。同学问他为何还拖着辫子,他回答: “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 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 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 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的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②十六岁时,孙中 山毕业,改入岛上的*高学府奥阿厚书院(Oahu College)就读。这所学校 为美国教会所办,比意奥兰尼学校解放,孙中山能系统地接受西方政治和 自然科学教育,逐渐形成新的世界观。孙中山痛感,檀香山的教育和国内 迥然不同。课余,他常向同校的中国同学倾诉衷曲,立志“改良祖国,拯 救同群”。后来孙中山回忆这一段经历,自称“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 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④。1883年(光绪九年)孙中山因企图受 洗,加入基督教,被孙眉责令回国。 P14-15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