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囚徒困境”论博弈:选择正确策略保持优势 制度约束策略诡计:解析“三个和尚没水吃”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很多儿童都熟知的古代故事。那为什么和尚越多,反而?没有水吃了呢?原因就在于三个和尚陷入了囚徒困境,都是从自己*大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是“非合作性博弈”的典型模式。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门瑟·奥尔森教授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无疑是当代*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奥尔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他的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就是这方面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出版以前,社会科学家往往想当然地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住在同一栋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楼道的照明;同一社区的人们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作斗争;同一**的国民会支持本国货币的坚挺,等等。
但是,奥尔森通过研究发现,这个貌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产生。相反地,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
因为,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而这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采取的就是搭便车的行为。例如, “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宫廷乐队。虽然他实际上没有参加乐队合奏这样一个“集体行动”,但表演时毫不费力的装模作样仍然使他得以分享“国王奖赏”这个集体行动的成果。
也就是说,当集体人数较少时,集体行动比较容易产生。然而,随着集体人数的增大,产生集体行动就越来越困难。因为在人数众多的大集体内,要通过协商解决如何分担集体行动的成本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人数越多,人均收益就相应减少,搭便车的动机便越强烈,搭便车的行为也越难被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