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汉语来翻译上述文字,即为:佛经是从印度取回的。印度语言的发音与汉语不同……事物及其名称不同,翻译时传达原义很不容易……我开始认为译文用词不雅。一位名叫祗难的人说:“翻译佛言要传达意义,不用修饰,要严格根据佛法.译者翻译经文,要使经文易懂,不失其本义,这样的译文才是好译文。”在座的人都说:“老子说:‘美的译文不信,信的译文不美。’翻译外语的意义,直接译过来就行。”
这段文字不长,却论述了翻译中的几个重要问题。(1)将外语的意义译成汉语很不容易;(2)佛经的译文不仅要根据佛法保留原义,还要易懂;(3)翻译的方法用直译。可见我们的先人在1700多年前已有较系统的翻译思想。
严复很可能从上段文字中将“雅”、“信”、“达”挑出来且将顺序改为“信、��、雅”,并阐述了自己对这一标准的看法,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这在当时已属石破天惊之举,更令人惊讶的是该标准在我国竟然沿用了一百多年!虽然有人批评这三个字之间有矛盾,不合逻辑,但也有人对它倍加欣赏,还将自己的观点注入其中。翻译家黄龙先生便是典型的代表。
黄龙认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严复对“信、达、雅”的解释不全面,有问题,但这三个字的提法是令人称道的。它简洁,容易接受,具备普适性。“信”指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信于作者和读者,不允许对原作有任何歪曲或篡改,译作不容许有任何遗漏和省略,译者若有意阉割原作内容,则无异于违背职业道德。信于原作的内容与风格是信于原文的整体,而不是个别字句,在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一致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处理个别字句的译法。“达”指译文使用标准汉语,即译文语言应通俗明白,不应模棱两可、晦涩难懂,不滥用陈词滥调、繁文缛句,也不应有粗枝大叶的错误。通俗不等于庸俗,通俗意味着雅俗共赏。“雅”指译文的美学价值,它体现在修辞、文体、韵律、诗意和心理等五个方面,雅的译文应该优美、有喻义,能激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同情和共鸣,给人艺术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信、达、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信”,“达”和“雅”毫无意义;没有“达”,“信”和“雅”不可能产生**的艺术效果;没有“雅”,译文和原文只可能“貌合神离”,“信”和“达”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