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本章导读
教育的起源既是社会发展史问题,也是世界性的教育理论问题。它需要借助考古发现提供的实际材料,利用现代科技测定的结果,通过实证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合理的结论。现在已有多种教育起源的学说,但还没有公认的*终结论。社会生活是推动教育活动的力量,则是客观的事实。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是由当时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且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发展而演变。教育的这种原始自然状态,只是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从发展的历史过程先后不同阶段的比较,多方面认识原始阶段教育的特点。
中华大地很早就有人类存在和活动。人类在自然界里,面临着十分严酷的生物竞争。个体无法孤立地生活,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克服险恶的自然环境而继续生存,这就必然要在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联系。因此,自从有了人类,便形成了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教育。它以培养人为目的,是人类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人类*初的社会是野蛮蒙昧的原始人群,需要教育为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服务,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活动在原始人群的生活中普遍存在。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大约从200万年前至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大约从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阶段极其漫长,教育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有所加快,氏族公社进行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才出现教育机构的萌芽。
**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大地*早的人类
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从200万年前开始,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20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愈来愈多地发现原始人群活动的遗迹,它们分布在陕西、北京、山西、河南、云南、重庆等地区。他们将现代新技术手段运用于考古研究,获得了不少新的发现,把人类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逐步推前。1927年发现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猿人遗骸化石,称为“北京人”,科学测定距今大约四五十万年前;1964年发现的陕西省蓝田县猿人头骨化石,称为“蓝田人”,科学测定距今大约100万年前;1965年发现的云南元谋县猿人牙齿化石,称为“元谋人”,科学测定距今大约170万年前;1985年在巫山县(现属重庆市)发现人类的附有两颗牙齿的下颌骨的化石,经科学测定距今200万年前,称为“巫山人”,这一发现,有极重要的意义。
依据科学测定的巫山人的年代算起,中国的教育已有200万年的历史。但这不是**的结论。如果考古科学发现新的史实,有比巫山人更早的猿人存在,那么,中国教育史的开端还要随着新的发现往前推移,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二、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是教育发展史的基本问题,也是原始社会发展史范围的问题。它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问题,需要探索二三百万年前由猿到人发展转变的史实,才有条件加以说明。各国的研究者依据各自不同的认识,提出多种观点,展开了争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认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提出了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在其所著《原始部落及其*简单形式的教育》一书中,对“生物学起源说”进行批判,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基础,提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苏联的教育研究者对前两说进行批判,他们依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的起源》及《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这些学说先后都曾传人我国,并产生一定影响。现在,我国的教育研究者经过再研究、再认识,认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在逻辑上并未完善,并提出不同说法,各种意见一时难于达成共识。在这里,我们不妨对基本史实情况,特别是我国的考古情况作一个初步了解。
原始人群时期社会发展极缓慢,经历了约200万年的漫长历史。原始人*初的生活极其艰难困苦,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利用简陋的工具向自然界进行不懈的斗争,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对“巫山人”故乡继续进行的发掘和研究中找到了大量的石器,虽然比较粗糙和简单,但都进行过第二步加工,这是我国发现*早的石制工具。巫山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有120个种类,植物的种类也很多,比较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巫山人”的遗迹说明,原始人群为了生活而进行群体生产劳动;为了使劳动更有成效,必须制造劳动工具。他们的劳动工具虽然极简单粗糙,经验虽然极有限,但把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年轻的成员,使他们知道群体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原始的教育活动,就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中,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这种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身心获得发展,成长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这种原始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原始人群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是相应的。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教育的内容,如木器、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火的控制和使用,狩猎的技术和经验,采集食物的技术和经验,共同生活规范的遵守,语言的使用,等等。教育的方式为身教与言传,身教是做出示范动作,以供模仿;言传是说明是非要领以传经验。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的。
教育不仅是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且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历史说明,生产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一方面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以教育为条件。人类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生活规范等,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获得的。人类的生存发展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的需要。年轻一代如果不经历人类社会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过程,如果没有年长者对自己的影响、传授、教育,就难于适应人类社会群体的正常生活,社会也将停滞不前。
根据原始人群时期教育产生的史实应该认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中国的氏族公社时期,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大约5万年前—5千年前)和父系氏族公社(大约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两个历史阶段。母系氏族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单位,在生产资料公有的制度下,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生活。母系氏族公社处于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具有比较典型的形态,这时期的教育活动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资料。为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在氏族公社的教育中,生产劳动的教育占有突出的地位,内容也比较广泛。
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已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已有显著的改进。当时制造的石器,一般采用了磨制技术,种类较多,类型明显,形状对称,刃部锋利,更加实用。在制造石器技术基础上,又发明了制造骨器的技术。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制造并使用的骨针,全长8.2厘米,直径3.1—3.3毫米,针身圆滑,针尖圆锐,是刮削和磨制成的,针眼窄小。是刮挖成的。这枚骨针的制成要经过选料、切割、刮削、挖眼、磨制的过程,是一套复杂的技术。骨针的制造、使用可以证明,他们当时已能用兽皮等缝制衣服,不再完全赤身裸体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他们生产劳动的技能大为提高,生活资料来源更为丰富。生产劳动中获得的经验,不仅需要推广,更需要传授给年轻一代。
氏族公社时期,已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技术。人们在磨制工具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摩擦生热甚至燃烧,经过长期试验,终于掌握了摩擦生火的技术。古代有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这反映了人工取火的发明。人们逐步知道多种取火的方法和火的用途,火可用于熟食,扩大食物来源,改善健康状况;也可用于狩猎,借助于火的威力,驱赶、围攻野兽;还可用于垦殖、加工工具,烧制陶器,提高人类的生产力。取火的技术和用火的经验,依靠教育活动而推广和传授给下一代。
渔猎是氏族公社的重要生产门类。《尸子》说:“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这个传说反映,当时就有了狩猎经验丰富的能人,并由他们传授积累的狩猎经验。*初的狩猎仅用木棍石块,此时已改用木矛、标枪、石球,后来还发明了弓箭,这些都表明了狩猎技术的提高。狩猎中偶尔捕获活的动物,将其驯养繁殖,后来饲养家畜逐步普遍化。这些经验,也成为传授内容。
《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这种传说,反映农耕种植已成为生产事业。从采集野生植物,经过无数次试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是妇女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