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教育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教育史

  • 作者:孙培青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764527
  •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01日
  • 页数:515
  • 定价:¥4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进入21世纪新时代,我们的祖国继续全面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中共十七大会议之后,文化界响应号召,正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热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积极性,令我们振奋精神做好本职工作。
    教育史学科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为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作出自己的奉献,努力促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的创新。由于近年来学术界涌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作者对一些历史问题也有新的体会,教学工作中又积累了新的经验,所以现在综合吸纳这些新东西,对《中国教育史》教材再作一次修订是适时的。
    《中国教育史》是主要面向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教材。自出版之后,许多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及师资培���、学位课程先后采用本教材。为满足教学需要,**版印刷8次,第二版印刷19次,累计印刷27次,印数271600册。
    文章节选
    **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本章导读
    教育的起源既是社会发展史问题,也是世界性的教育理论问题。它需要借助考古发现提供的实际材料,利用现代科技测定的结果,通过实证研究,实事求是地获得合理的结论。现在已有多种教育起源的学说,但还没有公认的*终结论。社会生活是推动教育活动的力量,则是客观的事实。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是由当时的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且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发展而演变。教育的这种原始自然状态,只是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从发展的历史过程先后不同阶段的比较,多方面认识原始阶段教育的特点。
    中华大地很早就有人类存在和活动。人类在自然界里,面临着十分严酷的生物竞争。个体无法孤立地生活,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克服险恶的自然环境而继续生存,这就必然要在人与人之间结成一定的联系。因此,自从有了人类,便形成了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教育。它以培养人为目的,是人类社会所必需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人类*初的社会是野蛮蒙昧的原始人群,需要教育为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服务,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活动在原始人群的生活中普遍存在。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大约从200万年前至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大约从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阶段极其漫长,教育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有所加快,氏族公社进行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才出现教育机构的萌芽。
    **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大地*早的人类
    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从200万年前开始,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20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愈来愈多地发现原始人群活动的遗迹,它们分布在陕西、北京、山西、河南、云南、重庆等地区。他们将现代新技术手段运用于考古研究,获得了不少新的发现,把人类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逐步推前。1927年发现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猿人遗骸化石,称为“北京人”,科学测定距今大约四五十万年前;1964年发现的陕西省蓝田县猿人头骨化石,称为“蓝田人”,科学测定距今大约100万年前;1965年发现的云南元谋县猿人牙齿化石,称为“元谋人”,科学测定距今大约170万年前;1985年在巫山县(现属重庆市)发现人类的附有两颗牙齿的下颌骨的化石,经科学测定距今200万年前,称为“巫山人”,这一发现,有极重要的意义。
    依据科学测定的巫山人的年代算起,中国的教育已有200万年的历史。但这不是**的结论。如果考古科学发现新的史实,有比巫山人更早的猿人存在,那么,中国教育史的开端还要随着新的发现往前推移,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二、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是教育发展史的基本问题,也是原始社会发展史范围的问题。它已成为世界性的研究问题,需要探索二三百万年前由猿到人发展转变的史实,才有条件加以说明。各国的研究者依据各自不同的认识,提出多种观点,展开了争论。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认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提出了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在其所著《原始部落及其*简单形式的教育》一书中,对“生物学起源说”进行批判,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产生的基础,提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苏联的教育研究者对前两说进行批判,他们依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的起源》及《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著作,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提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这些学说先后都曾传人我国,并产生一定影响。现在,我国的教育研究者经过再研究、再认识,认为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在逻辑上并未完善,并提出不同说法,各种意见一时难于达成共识。在这里,我们不妨对基本史实情况,特别是我国的考古情况作一个初步了解。
    原始人群时期社会发展极缓慢,经历了约200万年的漫长历史。原始人*初的生活极其艰难困苦,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利用简陋的工具向自然界进行不懈的斗争,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在对“巫山人”故乡继续进行的发掘和研究中找到了大量的石器,虽然比较粗糙和简单,但都进行过第二步加工,这是我国发现*早的石制工具。巫山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有120个种类,植物的种类也很多,比较有利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巫山人”的遗迹说明,原始人群为了生活而进行群体生产劳动;为了使劳动更有成效,必须制造劳动工具。他们的劳动工具虽然极简单粗糙,经验虽然极有限,但把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年轻的成员,使他们知道群体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原始的教育活动,就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活动的需要。这种教育活动是在原始人群中,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这种活动向年轻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身心获得发展,成长为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这种原始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原始人群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是相应的。社会生活需要成员学习的知识经验,都是教育的内容,如木器、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火的控制和使用,狩猎的技术和经验,采集食物的技术和经验,共同生活规范的遵守,语言的使用,等等。教育的方式为身教与言传,身教是做出示范动作,以供模仿;言传是说明是非要领以传经验。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的。
    教育不仅是社会一切实践活动的需要,而且是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历史说明,生产包括两个方面,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一方面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必须以教育为条件。人类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知识技能、生活规范等,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获得的。人类的生存发展不仅有物质的需要,而且还有精神的需要。年轻一代如果不经历人类社会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过程,如果没有年长者对自己的影响、传授、教育,就难于适应人类社会群体的正常生活,社会也将停滞不前。
    根据原始人群时期教育产生的史实应该认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中国的氏族公社时期,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大约5万年前—5千年前)和父系氏族公社(大约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两个历史阶段。母系氏族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单位,在生产资料公有的制度下,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平等的生活。母系氏族公社处于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具有比较典型的形态,这时期的教育活动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原始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原始人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资料。为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在氏族公社的教育中,生产劳动的教育占有突出的地位,内容也比较广泛。
    氏族公社时期劳动经验已较为丰富,使用的劳动工具已有显著的改进。当时制造的石器,一般采用了磨制技术,种类较多,类型明显,形状对称,刃部锋利,更加实用。在制造石器技术基础上,又发明了制造骨器的技术。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制造并使用的骨针,全长8.2厘米,直径3.1—3.3毫米,针身圆滑,针尖圆锐,是刮削和磨制成的,针眼窄小。是刮挖成的。这枚骨针的制成要经过选料、切割、刮削、挖眼、磨制的过程,是一套复杂的技术。骨针的制造、使用可以证明,他们当时已能用兽皮等缝制衣服,不再完全赤身裸体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他们生产劳动的技能大为提高,生活资料来源更为丰富。生产劳动中获得的经验,不仅需要推广,更需要传授给年轻一代。
    氏族公社时期,已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技术。人们在磨制工具的过程中,发现物体摩擦生热甚至燃烧,经过长期试验,终于掌握了摩擦生火的技术。古代有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这反映了人工取火的发明。人们逐步知道多种取火的方法和火的用途,火可用于熟食,扩大食物来源,改善健康状况;也可用于狩猎,借助于火的威力,驱赶、围攻野兽;还可用于垦殖、加工工具,烧制陶器,提高人类的生产力。取火的技术和用火的经验,依靠教育活动而推广和传授给下一代。
    渔猎是氏族公社的重要生产门类。《尸子》说:“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这个传说反映,当时就有了狩猎经验丰富的能人,并由他们传授积累的狩猎经验。*初的狩猎仅用木棍石块,此时已改用木矛、标枪、石球,后来还发明了弓箭,这些都表明了狩猎技术的提高。狩猎中偶尔捕获活的动物,将其驯养繁殖,后来饲养家畜逐步普遍化。这些经验,也成为传授内容。
    《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这种传说,反映农耕种植已成为生产事业。从采集野生植物,经过无数次试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农作物,这是妇女们的贡献。……
    目录
    **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大地*早的人类
    二、教育的起源
    第二节 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一、生产劳动的教育
    二、生活习俗的教育
    三、原始宗教的教育
    四、原始艺术的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第三节 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一、部落显贵世袭引起教育的变化
    二、文字的产生提出新的教育需要
    三、学校萌芽的传说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节 夏、商的教育
    一、夏代的教育
    二、商代的教育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会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三、六艺教育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一、官学衰废
    二、私学兴起
    三、私学的历史特点
    第四节 孔丘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重视教育的作用
    三、提倡“有教无类”
    四、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五、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六、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七、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八、树立教师的典范
    九、历史影响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节 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之风盛行
    二、百家争鸣
    三、私学发展
    第二节 齐国的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始末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三、稷下学官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墨翟生平和墨家学派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三、论教育内容
    四、论教育方法
    第四节 孟轲的教育思想
    一、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
    三、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四、论理想人格
    五、论教学
    第五节 荀况的教育思想
    一、荀况生活的时代和生平活动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三、论教育目的
    四、论教育内容
    五、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六、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老庄及其道家学派
    二、论教育的作用
    三、论理想人格
    四、论学习与求知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从商鞅到韩非
    二、**的“性恶论”
    三、禁“二心私学”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八节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一、《大学》
    二、《中庸》
    三、《学记》
    四、《乐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一、统一文字
    二、严禁私学
    三、吏师制度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第三节 汉朝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经学教育的特点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二、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朝经学教育的特点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述
    二、《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三、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四、论道德教育
    五、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五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思想特征
    二、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三、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
    四、“博通百家”的教育内容
    五、论学习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节 魏晋的学校教育
    一、三国时期的官学教育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三、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第二节 南朝的学校教育
    一、宋与齐的官学教育
    二、梁与陈的官学教育
    三、南朝的私学教育
    第三节 北朝的学校教育
    一、北朝的**官学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第四节 魏晋玄学教育思潮
    一、以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为教育旨归
    二、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三、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
    第五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三、论学校教
    四、论道德教育
    第六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论士大夫教育
    三、论儿童教育
    四、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节 隋唐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
    二、兼用佛道
    三、发展科举
    四、任立私学
    第二节 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受政策影响而时有起伏
    二、**官学
    三、地方官学
    四、私学
    五、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 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
    一、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
    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三、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隋唐的中外教育交流
    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
    二、隋唐与日本的教育交流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
    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
    三、论学
    校教育与措施
    四、论教学
    五、论师道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节 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
    二、教育制度
    第二节 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一、辽朝的教育制度
    二、金朝的教育制度
    三、元朝的教育制度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书院
    一、书院的萌芽
    二、宋朝的书院
    三、元朝的书院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蒙学
    ……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参考书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