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现代性的近3个世纪的构建过程之后,如今批判的锋芒转向了现代性本身。类似的问题重行开始。社会规范的基础来自何处?现代性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的根据何在?假如以“主体性”作为客体的价值之源,意义之源是错误的,那么主客体之间应当是一种什么关系?*后,也是*根本的,人是什么?对此类问题的新解答,构成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思想态度的转变。本书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写,这些作者都有不同的治学风格,但又都有共同的追求,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合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系的拟想读者主要是青年,适合社会上一般读者作为提高文化素质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大学通识课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选指定学生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