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传播学原理(第二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传播学原理(第二版)

  • 作者:张国良著
  •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66944
  •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01日
  • 页数:275
  • 定价:¥3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传播学包罗宏富,流派纷呈,初学者常有这样的困惑:传播学的核心理论究竟有哪些?《传播学原理》(第二版)应能解决这个问题,它提供的系统的知识框架和精炼的理论阐述,形成了一幅相对完整的传播学“理论地图”。
    在老版的基础上,新版修订、增补了近十五万字的内容,体例更为清晰。新版基本遵循传播基础——传播要素——大众传播的思路,广泛吸纳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新成果,结构紧凑合理,内容丰富翔实。
    与其他“概论类”教材相比,本版的优势和特点显而易见:
    **,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作者为国内*早开展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见证并跟踪传播学发展数十年,其眼光和积淀使本书早已超出“介绍”层次,融入了自己的创见和心得。
    第二,学以致用,本土经验。新版中诸多见解都源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体现了作者一贯的主张:用舶来理论验证中国现状,解决本土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在新版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
    除此,新版承续了原版的风格——逻辑清晰,叙述简练,案例丰富,这也是其首版畅销十五年、销售十多万册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播学原理》(第二版)不仅适用于新闻传播各学科本科教学使用,亦适用于广告公关、市场营销、
    文章节选
    第1章 传播与传播学
    第1节 传播的含义
    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
    什么是传播学?顾名思义,即研究“传播”的学问。
    那么,什么是“传播”?从���语看,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的词目中并没有“传播”,只有“传布”,但有趣的是,对“传布”的解释就是:“传播”。可见,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等同的。与它们近似的词还有“传”、“传达”、“传送”、“传递”等。
    据方汉奇教授考证,该词在1 400年前就出现了。即,可能始见于《北史·突厥传》中的“传播中外,咸使知闻”一语。在今人的日常生活中,它出现的频率也不太低,可算是一个次常用词。如“小道消息的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传播疾病”等,是几个典型的用例。
    由此可知,中国民众对“传播”这个词非但不陌生,而且相当熟悉。其主要用以表达:某种事物(多指消息、意识等精神内容)的“传播”。虽然,一般人不会想到,它指称的这种传布精神内容的“传播”行为,与“饮食”、“劳动”等物质行为一样重要,是人类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性活动之一。但无论如何,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传播”,这总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那么,它有哪些特性?它的本质又是什么?
    ……
    目录
    第1章 传播与传播学
    第1节 传播的含义
    一、传播的特性与本质
    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
    三、传播的定义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第2节 传播的类型
    一、两种分类方法
    二、自我传播
    三、人际传播
    四、组织传播
    五、大众传播
    六、各类传播的特点
    第3节 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
    一、传播研究的起源
    二、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三、传播学的形成
    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
    五、传播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4节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一、信息革命和**建设
    二、大众传播时代的呼唤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
    第2章 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第1节 传播的结构
    一、何谓结构
    二、结构(过程)研究的意义
    第2节 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何谓模式
    二、线性模式
    三、控制论模式
    四、社会系统模式
    五、各具特色的其他模式
    第3节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的基本功能
    二、二功能说:工具性和消遣性
    三、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四、四功能说:社会传播和大众传播
    五、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
    第4节 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一、三功能说:负功能研究
    二、“两个环境”理论
    三、“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
    第5节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一、传播研究与发展研究
    二、拉纳的贡献
    三、发展传播研究的经典范式
    四、旧范式的欠缺
    五、新范式的兴起
    第3章 传播技术的进展
    第1节 从亲身传播到大众传播
    一、从语言到文字的进化
    二、形形色色的媒介
    三、复制技术的演进
    四、社会结构的变革
    第2节 从活字媒介到声像媒介
    一、活字媒介“家族”的成长
    二、声像媒介“家族”的兴起
    第3节 新媒介与信息化社会
    一、何谓新媒介
    二、新媒介的种类
    三、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
    第4节 媒介理论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二、威廉斯的媒介观
    三、梅罗维茨的创新与发展
    第4章 大众传播媒介的自由与责任
    第5章 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第6章 传播内容的中介、载体与表达
    第7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