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民歌
**节 概述
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创作、口头创作,在口头传播中不断变异,并能表达人民心声的特点。它源于生活,对人民生活有着广泛深入的作用。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干、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一、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是世界上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极感兴趣的课题,曾经有过多种学说:劳动说、情动说、本性说、神说、情爱说、鸣响说等等。
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远古时代,当人类处于原始的渔猎时期,在与大自然搏斗和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呐喊声;劳动之余,愉快地回忆,模仿劳动情景,手舞足蹈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讴歌声,逐渐形成早期的民歌。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这些“杭育杭育派”也是*早的民歌作曲家。《淮南子》中道:“今夫举大木者,则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古代抬木劳动中的劳动号子。《吕氏春秋·古乐》道:“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是远古时期祈求五谷丰登,鸟兽繁殖的原始歌舞。《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传说是黄帝时期古老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先民捕猎生活的写照。《吕氏春秋·音初》(吕不韦公元前300公元前236年)记载了涂山氏之女派侍女于涂山之阳等候夏禹归来,女歌日:“侯人兮猗!”被视为“始作南音”,这是先民情感的抒发。在人类生产力不断进化,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歌伴随历史的步伐,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民歌这种艺术形式也随之日渐发展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