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的历史(货币史)——银行等金融欺诈系统诞生的诡计
“何谓货币?”——**货币和区域货币
首先,我们需要对“货币是什么”作一定义。长期以来,货币并没有一个明晰的定义。
对此,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然而有三点却是毋庸置疑的。“交换媒介——流通手段”。价值尺度。价值贮藏——贮藏手段。货币的这三个特点被称为货币的三大职能。除此之外,货币的重���职能还有“投资利益工具”、“支配工具”等。
我们通常只用一种货币,但货币的形态绝不仅仅是一种。我们平常所用的货币,日元、美元、英镑等都是**法律规定的货币,被称为**货币。它的特征是具有强制通用能力。**货币的效力因**而异,但在其本国范围内,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它的效力。**货币具有通用性,即是说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物/何事,都能使用,非常地便利。
上述**货币之外,还存在一种“区域货币”(Local currency或Community currency)。它是特定区域内,基于信用而发行的多种货币的统称。
区域货币有许多种,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不具有强制通用能力,而是基于自愿协议(voluntary agreement)成立。另外一个特征是其职能有一定的局限性,零利息或者负利息,或者使用范围有限。区域货币仅具有货币职能中的“交换职能”和“价值尺度职能”。
原始的自给自足经济到物物交换
在没有货币的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集团内部自给自足的生活。自给自足需要人们自己生产全部生活所需的一切物品,效率很低,人们生活负担很重。
自给自足经济条件下,当人们在本区域内得不到某种物品时,或所需物品的数量不够时,就需要进行物物交换。
但这种物物交换就其方法而言。同样是非常低效率的。譬如,我们假定A在大海捕鱼为生。A每天都只能吃到鱼,偶尔也想吃点其他肉。于是,他带着当天捕获的鲜鱼到B的牧场,求B换给自己点牛肉。B若是喜欢吃鱼也就皆大欢喜了,但是B若是说“不吃这种腥腥的东西”,A便无从换起了。
无奈之下,A只好放弃换牛肉,奔往C的菜田,希望能换点蔬菜。
“您好,能换点蔬菜给我吗?”
“不好意思。我虽然喜欢吃鱼,但是前些日子换了很多,吃不完做了好些的鱼干。”
这样一来,鱼和菜也无从换起。
百般无奈,A不得不放弃物物交换,回家吃鱼。然而,回到家中,A却发现之前的鲜鱼经过这番折腾已经腐败变臭了。
因此,物物交换时,如果双方的需求物品和需求量不一致,交换便不能顺利进行,非常地不方便。
为了交换的方便,人们发明了货币,社会文明大大发展
此时,人们发明了交换的手段——“货币”。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货币理解为“用以交换相等价值的某种物品”。进一步说,货币的本质就是“信息”。货币发明之后,无论何时、何地,跟任何人都能交换任何的物品了。真的是非常方便。
每个人都有所喜所恶和其擅其拙。例如,我喜欢画画,也擅长画画。但是,无论我的画画得多么好,如果没有钱,我就只能自己生产其他生活必需品。这样我就没有了画画的时间。但是,如果货币可以用作交换的媒介,我便可以画自己喜欢的画,然后卖掉画,换取生活所需的其他物品。
即是说,货币成了将人和人相连的纽带。人们从此可以一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满足生活需求,从而“实现自我”。
随着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普及,它的职能也逐渐细化开来。职能的细化增强了专业程度,提高了效率,促进了更**技术的开发,社会文明得以不断发展。
货币发展史①——作为日常必需品的商品货币
货币的发展阶段因**和地区而异。
首先,**次被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是大米、小麦、盐、油、布、皮、牛、羊等生活必需品。因为它们都是生活必须物品,所以能够充当“交换媒介”。
但是,由于这些商品货币是自然物,随着时间流逝,它们的品质会逐渐变坏。例如,我们假定牛作为货币,那么进行小额交换时,都总不能每次都切下一块来。即是说,商品货币存在劣化问题和不便分割问题。
货币发展史②——基于稀缺性的贝壳货币
商品货币之后,世界上被用作货币的物品是贝壳。
宝贝等外形精美、颗粒整齐的贝壳非常**,作为首饰,深得人们喜爱。
宝贝之所以被用作货币,是因其稀缺性。它数量**,且深得人们喜爱。任何人都想要是它成为“交换媒介”的条件。
稀缺性是指数量非常少。这就是说用于交换的物品再多,若充当媒介的物品**,仍然不能实现充分交换。此外,交换媒介物的数量**,导致围绕交换媒介的竞争越演越烈。
货币发展史③——不容易劣化的金属货币
随着矿山挖掘技术的发展,金、银等贵金属开始被用于充当货币。
金属货币也是基于稀缺性的货币。金属货币同样是由于数量**,且深得人们欢迎而成为交换的媒介。
金属作为货币,有其独特的优良性能。即品质不易劣化、便于分割的特征。品质不易劣化,即使长时间放置价值也不会发生改变,这为货币增加了“价值的贮藏手段”功能,
然而将金属本身作为货币,每次交易时,都需要测量金属的重量,检测金属的纯度。是否为纯金、是否掺有其他金属等问题的存在,使人们对其品质怀有很深的不安。
货币发展史④——具有信用保障的铸造货币
接着产生的货币是铸造货币,即硬币。
达到一定的重量和纯度便可能获得铸造许可。然而铸造许可并非谁都可以得到。让来源不明的人铸造货币自然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
货币铸造权集中在具备公信力的**和国王等在当下拥有权力的人手中。此时,因为重量和纯度固定,货币便有了“价值尺度”功能。
这时,货币总量由“所发现的贵金属数量”决定,而给谁分配多少这样的分配权限则由享有货币发行权的国王持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掌管货币分配权时会是如何情形。这可是集中了多大的权力啊。如此,货币又增加了“支配工具”功能。
使用金匠师的存款单的交易
在中世纪欧洲,国王定期回收铸造货币,将金属削掉部分作为税金。或将削掉的部分金属掺杂在其他金属中,重新刻印返回市场。担任这项工作的人是金匠师。在金匠师家中,有保管所收集货币的大金库。当时的有钱人害怕**存于家中。会招致小偷强盗,于是都将钱存在金匠师家中。金匠师收取一定的保管费用。
A和B做交易时(图1),A将存款单交给金匠师,从金匠师处取出所存**。然后支付给B。
B拿到钱后,也会担心放在家中会引来小偷强盗,于是也将钱预存在金匠师家中。金匠师接到钱后,给B开具存款单。
仅从结果来看,钱从A到B,所有人发生了改变,而不变的是它仍然存放于金匠师家中。即是说,如果A把存款单直接交给B,从结果上来看也是完全一样的。(图2)
货币发展史⑤——近代银行制度始于信用创造
综上所述,使用存款单交易的方法既**又便利,存款单便具有了货币的功能。这就是纸币的诞生。
存款单普遍用于结算,金匠师家中金库里的钱便长期沉睡。觉察到这一点,金匠师想到可以将家中存款作为担保,拿纸币借给急需用钱的人们,以此收取一定的利息。这便是*初的银行制度。当时的纸币,在现在就如同在银行可以换取相应水量货币的兑换券。
货币由原始的交换工具发展成为银行借贷为基础的货币,其发行原因也变为满足银行融资所需。这就是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是银行的欺诈行为
银行的信用创造是提前支取未来收益的活动。下面将针对此进行解释说明。
A向银行家借钱100万元。加上利息,A要还银行家110万元。A将融资得到的100万元投资于企业。因此,A只要在原材料货款、劳动力成本、燃料费用等折旧费之外,加上附加价值,总体收益达到110万元,便能偿还银行欠款。
若能取得120万元的收益,A还能剩余10万元资产。
在此,信用创造是指,A在未来经济活动能够创造价值这一前提下,提前预支未来收益的行为。
此时银行所做的只是印刷银行券,然后交给A。而并非将自己的实质财物借给A。
而且,这借贷之物——**,并非银行家所有。擅自使用顾客预存的资金,银行的这种行为难道不是欺诈吗?但是因为银行对自己的借贷行为秘不做声,所以没有人对此抱有怨言。
银行这样瞒天过海,偶尔也有吃亏的时候。资金真正的主人——顾客,因为某种原因,一齐取出存款,银行家的金库便空空如也了。此时,该银行会向其他银行家紧急融资,应对临时亏空。同样地,其他银行面临类似情况时,这家银行也会协助其融资。
如此,银行家之间会结成秘密联盟。取出的资金很快又会回到银行家的金库。银行家之间若是亲属关系,顾客的资金则始终在这家人的金库流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