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
本章导读
中国饮食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是,中国饮食历史究竟有多么悠���,它起源于何时,它的发展又经历了哪些时期?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铸就辉煌的呢?这些问题正是本章将要讲述的重要内容。
中国饮食历史悠久,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于中国饮食历史的分期,有多种划分方法和观点,*具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主要以生产力水平和烹饪技艺水平作为进步的标志来划分,有史前熟食、陶器烹饪、青铜器烹饪、铁器烹饪等阶段;二是以历史朝代来划分,有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魏六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等;三是以饮食发展的进程来划分,有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繁荣时期等。这些划分方法和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但为了更直观、更清晰地了解中国饮食发展的进程及其在整个饮食历史中的地位,这里采用第三种划分方法和观点。中国饮食在每个时期,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有自己独特之处,并对世界饮食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本章将对每个时期在炊餐器具、食物原料、烹饪技法、饮食成品、饮食著述等主要方面的特色进行阐述,以揭示中国饮食形成、发展的脉络,并反映中国饮食独有的文化内涵。
**节 中国饮食的萌芽时期
人是离不开饮食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的饮食。但是,只有当人类开始用火熟食,进而用陶器烹饪的时候,区别于动物单纯的饮食本能并具有文化属性的人类饮食才逐渐萌芽。中国人的饮食,也是在经历了由生食到用火熟食的过程以后,才逐渐进入萌芽时期的。
一、人类饮食的起源
(一)生食时期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猿猴在动物界中不是*凶猛的动物,习惯于在树上居住,以杂食为生,既吃植物,也吃一些动物。早期的人类继承了这些习性,主要靠采集植物的果实、嫩叶、根茎,捕捉鸟兽虫鱼作食物,过着原始、粗陋、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活。中国的先民在传说中被称为有巢氏之民,也过着同样的生活。《庄子·盗跖》言:“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日有巢氏之民。”《礼记·礼运》则记载道: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古史考》也说:“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之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禽兽,衣其羽毛,饮血茹毛。”
然而,这样茹毛饮血的饮食生活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正如《韩非子·五蠹》所言: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据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人寿命很短,许多人活不到十几岁就夭折了。
(二)用火熟食时期
1.用火熟食时期的概貌
火,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人类还早,但是,人类开始懂得使用火,以及用来制熟食物,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时问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火的利用与保存阶段、人工取火阶段。
(1)自然火的利用与保存阶段
*初的火,多是电闪雷鸣、火山爆发、岩石撞击、枯草自燃等原冈引起的。居住在森林中的先民们遇到大火,就会纷纷逃出森林,一些动物因为来不及逃跑而被烧死。当大火熄灭以后,先民们回到森林,发现被烧死的动物已经毛尽肉焦,散发出阵阵香味。饥饿中的人们鼓足勇气拿来食用,却发现这些熟肉比生肉好吃得多,而且易嚼、易消化。这种现象重复了千万次以后,先民们不断摸索,终于懂得用自然火来制熟食物,开始跨入熟食时期。而用火熟食,是烹饪的起源,也为人类的文明饮食播下了种子。
关于中国先民*早用火的时问问题,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180万年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烧骨、带切痕的鹿角等,经古地磁断代初步测定它们距今已有180万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中国古人类*早用火熟食的遗迹。二是170万年说。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遗址中出土了厚约3米的灰烬和哺乳动物化石、烧骨等,据古地磁断代测定,其时间距今有170万年。三是100万年-50万年说。在距今100万年-50万年的陕西省蓝田县蓝田人遗址中也出土了灰烬和灰屑。四是50万年说。在距今50万年左右的北京房山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不仅有更多的灰烬和灰屑,或成堆,或为层,*厚的灰烬达6米,而且有许多烧过的骨头、石头和动物化石。综合起来,可以说,在170万年-180万年前,中国先民开始懂得用火,但是真正能够很好地管理火、长期保存火种,却是在50万年前的北京人时期。
(2)人工取火阶段
在50万年前,中国先民用自然火熟食,如果管理不善,火就会熄灭,人们只能生食,等待下一次获得自然火。先民们不甘心完全听命于自然,经过长时间的苦苦探索,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技术。
关于中国先民人工取火的具体时间,目前还没有考古资料足以确证,据考古学家分析,大约在距今5万年至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后期中国先民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在中国古代传说中,燧人氏钻木取火,就是这段历史的形象反映,也表达了后人对祖先伟大功绩的赞颂。《韩非子·五蠹》在叙述了生食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后说:“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燧,是取火用的工具,有阳燧、木燧两种。用钻子钻木,因摩擦发热而生出火星,即可取得火种,这就是钻木取火,也是人类*古老的人工取火方法。人工取火,不仅表明人类对火这种自然力有了支配能力,而且为人类熟食提供了充分有力的保障。
2.用火熟食的意义
用火熟食,不仅是一场人类生存的大革命,更是人类饮食历史的起源,是人类**次能源革命的开端,对人类及其饮食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1)用火熟食,标志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标志着人类饮食历史的开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摩擦生火在解放人类的作用上,甚至超过蒸汽机的作用。因为摩擦生火**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终把人同动物分开。”他在《自然辩证法》中还认为:“可以把这种发现看做是人类历史的开端。”既然如此,也可以更进一步说,摩擦生火、用火熟食应该被看做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人类饮食历史的开端。
(2)用火熟食,结束了人类生食的生活状态,使人类身体素质和智力得到更迅速的提高
人类早期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猛兽袭击和疾病困扰,生命不断受到各种威胁。用火熟食,不仅能够改善食物的滋味,使其味道鲜美、容易咀嚼,而且能够消灭食物中的许多致病菌和寄生虫,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其营养成分、减少疾病,从而增强人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大脑的发育。同时,用火熟食,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食物来源,并且有利于贮存食物,使人类逐渐摆脱了“饥则觅食,饱则弃余”的状况。
(3)用火熟食,孕育了原始的烹饪,奠定了人类饮食史上**次大飞跃的物质基础
人类自从用火熟食,就意味着烹饪的起源与开始。*初,人们把食物直接放在火上进行烧、烤、烘、熏使其成熟,这被后世的一些人称为“火烹法”。后来,为了使食物成熟均匀,避免焦煳和火灰等污染,改善其风味,人们又逐渐发现并利用热传导原理,开始出现“包烹法”、“石烹法”等。所谓包烹法,是指将食物包裹上草或泥后再用火烧、烤或煨的方法;石烹法,则是将石板、石块等加热后使食物受热成熟的方法,如史称的“石上燔谷”等。可以说,用火熟食催生了多种原始烹饪方法的产生。同时,火的使用,还促进了对人类烹饪、饮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陶器的诞生,为人类饮食史的**次大飞跃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中国饮食的起源与萌芽
用火熟食,也是中国烹饪的起源,同样为中国的文明饮食播下了种子。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想使文明饮食的种子生根、发芽,还必须有人工制造的炊餐具和相对稳定的食物原料等基本条件。据考古成果表明,中国饮食的萌芽时期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即始于约公元前6000年,延续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一)中国饮食萌芽的产生条件
1.食物原料来源相对稳定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逐渐掌握了种植谷物和养殖禽畜的技术,黄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和畜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谷物方面,粟、黍、稷、稻、麦等都是中国*古老的栽培作物,在中国古文化遗址中有大量发现。如粟,在距今6000-7000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等,都被发现过。而稻谷的遗存物,在中国已挖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过30余处。其中,湖南曾发现距今8000年以上的稻谷遗存,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稻谷也有7000多年历史,都是世界上早期的人工栽培稻。在禽畜方面,猪、狗、鸡、牛、羊、马等先后被人工饲养,同样也大量出现在中国古文化遗址中。如在距今6000-7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过猪、狗等家畜的骨骸;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除了猪、狗外,还可以看出,鸡已成为家禽;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可以看出,猪、狗、牛已被人工饲养。正是由于能够人工种植谷物、饲养禽畜,使得中国古人的食物原料来源开始相对稳定,为中国人文明饮食的萌芽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2.陶器的产生与使用
中国先民*初用火熟食、进行原始烹饪时没有使用炊具,而是直接在火上烧烤食物,即“炮生为熟”,或者用石头传热使食物成熟;在食用食物时也没有餐饮器具,饿了,用手抓食;渴了,用手捧水喝,正如《礼记·礼运》所言:“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这种饮食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陶器产生、使用后才发生了根本变化。
关于陶器的发明,中国古代有各种传说,如黄帝作陶、神农作陶等,但实际上,陶器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他们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发现,被火烧过的黏土会变成坚硬的泥块,其形状与火烧前完全一样,而且不会熔散,于是人们就试着在荆条筐的外面抹上厚厚的泥,风干后放人火堆里烧,当取出来时荆条已化为灰烬,剩下的便是形状与荆条筐相同的坚硬之物了,这就是*早的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据考古成果显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址、磁山文化遗址等出土的陶器都比较原始,陶质较疏松,形状较简单;到后期的龙山文化时,制陶技术明显提高,陶器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陶器的产生和制陶业的兴起,对中国烹饪、饮食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们用陶器来盛装食物,便有了盛具和饮食器具;用陶器加热制熟食物,便产生了炊具。由于陶器拥有远胜于石材的传热力和较高的耐火性,可以在其中加水煮熟食物,于是出现了今人所称的具有完备意义的烹饪。
《古史考》总结道:“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日‘炮’;神农时食谷,加米于烧石上而食之;黄帝时有釜、甑,饮食之道始备。”意思是说,有了火,有了食物原料,有了釜、甑等炊具,可以进行真正的烹饪,制作食品的各种条件就已经具备了。由此,中国的文明饮食进入萌芽时期。
(二)中国饮食萌芽时期的特点
在中国饮食历史上,其萌芽时期相当长,大约经历了4000多年。在这么长的时问里,中国先民已经从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跃进到主动地征服、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开始农耕和畜牧,饮食生活发生明显的变化。
1.炊餐器具基本齐备
陶制炊具在当时大量出现,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形式多样、种类齐全,有罐、釜、鼎、鬲、甑、斝、簋、甗等。*初,先民们是用篝火、火塘、火灶来加热制熟食物,但是经过漫长的时问之后,越来越感受到火塘、火灶不能移动的局限性,就开始想办法制作出了陶灶、陶炉。这些陶制的炉灶优点突出,既能移动又可以与其他炊具配合使用,然而缺陷也很明显,在较长时间承受高温火力后易破裂,所以使用不甚广泛。弥补它们缺陷的则是鼎。鼎大多有三只足,是釜与灶结合的炊具,不仅可以在其下点火炊爨,而且可以安稳地使用、随意移动,是当时出现较早、普遍使用的炊具。接着,又出现了可以煮饭的陶鬲、陶斝,可以烧水的陶簋,可以蒸煮食物的陶甑、陶甗等。其中,陶甑有孔,放在陶釜或陶鬲上配合使用,很像当今的笼屉。而陶甗是甑与鼎、鬲结合的连形体炊具,被一些学者看做是中国*古老的蒸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