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

  • 作者:刘炎生
  •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8031460
  • 出版日期:1999年12月01日
  • 页数:620
  • 定价:¥3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文学思想的较量,各种文学思潮的影响,不同派别作家的对立,以及政治斗争的波及等原因,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文学论争。其次数之
    多,程度之激烈,内容之丰富,实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所罕见。
    频繁而又复杂的文学论争,总的来说起到了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作用。文学论争,说到底,是不同的文学观和创作的竞争。通过竞争,正确的进步的文学观和创作得到承认和发展,落
    后的错误的文学观和创作则受到**和排斥。即是说,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反复比较和斗争中不断有所拓展。但是,由于某些论争者的认识水平所限和态度的偏激,或政治因素的介入,有些正
    确的或可以存在的文学观和创作,曾被误解甚至经受了猛烈的批判,产生了负面影响。可以认为,回顾中国现代文学论争的历史,是有丰富的内容和经验教训值得总结的。因而,文学论争作
    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有必要加以认真的研究和总结。
    可是,直至目前为止,尚未有系统地全面地反映中国现代文学论争的学术著作。至于历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对文学论争的评述更是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一是篇幅太少。有些《中国
    现代文学史》长达六
    目录
    前言
    **章 文学革命期间的论争(1917—1921)
    1.文学革命的酝酿和切磋
    2.文学革命倡导者与折衷派的分歧
    3.“双簧信”及其反响
    4.新文学阵营与林纾论争
    5.“问题与主义”论争
    6.新旧诗论争
    7.新旧剧论争
    8.废除汉字与提倡世界语论争
    9.《尝试集》论争
    第二章 现代文学建设之初的论争(1921—1927)
    1.新文学家与鸳鸯蝴蝶派论争
    2.“语体文欧化”讨论
    3.“骸骨之迷恋”论争
    4.“民众文学”讨论
    5.新文学家与学衡派论争
    6.《沉沦》论争
    7.《蕙的风》论争
    8.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
    9.胡适与郁达夫、郭沫若论争
    10.徐志摩与郭沫若、成仿吾论争
    11.梁实秋与俞平伯、周作人论争
    12.《草儿评论》论争
    13.梁实秋与朱大枬等论争
    14.译诗与小诗论争
    15.“整理国故”论争
    16.泰戈尔来华提倡复活“东方文化”论争(一)
    ——梁启超、徐志摩等的态度
    17.泰戈尔来华提倡复活“东方文化”论争(二)
    ——进步文学家、共产党人的态度
    18.新文学家与甲寅派论争
    19.郁达夫与黄侃等论争
    20.鲁迅与陈西滢论争
    21.鲁迅与徐志摩论争
    22.“费厄泼赖”论争
    23.鲁迅与高长虹论争
    24.新诗的格律论争
    25.《呐喊》论争
    26.《微雨》论争
    第三章 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论争(1927- 1937)
    1.创造社内部论争
    ——郁达夫与郭沫若 成仿吾的分歧与疏离
    2.“革命文学论争”(一)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论争
    3.“革命文学论争”(二)
    ——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论争
    4.“革命文学论争”(三)
    ——冯雪峰等人的反响
    5.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一)
    ——创造社作家抨击新月派
    6.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二)
    ——鲁迅进一步抨击徐志摩
    7.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三)
    ——郁达夫与梁实秋论争
    8.革命作家与新月派论争(四)
    ——鲁迅与梁实秋论争
    9.“三民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论争
    10.“△”恋爱小说问题论争
    11.左翼作家与“自由人”论争
    12.左翼作家与“第三种人”论争
    13.鲁迅与杨邨人论争
    14.文艺大众化讨论
    15.《汉奸的自供状》论争
    16.《子夜》论争
    17.“幽默”论争
    18.小品文论争
    19.“文言文·白话文·大众语”论争
    20.“《庄子》与《文选》”论争
    21.“京派”与“海派”问题论争
    22.“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作品产生”论争
    23.“善于调和”论争
    24.“文人相轻”论争
    25.《八月的乡村》论争
    26.“两个口号”论争(一)
    ——论争经过
    27.“两个口号”论争(二)
    ——两个口号评价
    28.《赛金花》论争
    29.《雷雨》、《日出》论争
    30.“反差不多”论争
    第四章 现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和蜕变时期的论争
    (1937- 1949)
    1.“利用旧形式”讨论
    2.“鲁迅风”杂文论争
    3.文艺“与抗战无关”论争
    4.《华威先生》论争
    5.“歌颂”与“暴露’论争
    6.对抗战文学态度论争
    7.“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一)
    ——“民族形式的**源泉”论争
    8.“民族形式”问题论争(二)
    ——王实味与陈伯达论争
    9.《画梦录》论争
    10.《屈原》论争
    11.“战国策派”问题论争
    12.延安文艺界的整风(一)
    ——延安文艺界的状况
    13.延安文艺界的整风(二)
    ——毛泽东对延安文艺界做调查研究
    14.延安文艺界的整风(三)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15.延安文艺界的整风(四)
    ——丁玲、周扬等作自我批评
    16.王实味冤案(一)
    ——奔赴延安前的王实味
    17.王实味冤案(二)
    ——批判·逮捕·处决
    18.王实味冤案(三)
    ——平反与教训
    19.“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论争
    20.《清明前后》与《芳草天涯》论争
    ——政治性与艺术性论争
    21.现实主义与“主观”论论争(一)
    ——在重庆的论争
    22.现实主义与“主观”论论争(二)
    ——港、沪两地的批判与反批判
    23.“第三种力量”思潮论争
    24.萧军冤案(一)
    ——返回东北前的萧军
    25.萧军冤案(二)
    ——东北《文化报》事件
    结语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