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一生至少一次哲学浴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一生至少一次哲学浴

  • 作者:赵玲玲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1132401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153
  • 定价:¥2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无法摆脱困惑与烦恼,也必须直面生死,而周围世界仿佛是浓雾锁重关,常常让我们陷入人生的沼泽。
    哲学就是给你一双慧眼,就是给你一盏指路明灯,让你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世界。它让我们明白,幸福原来就在自己手中。
    用哲学培植起自己心灵的根,你才会发现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美丽;而融人生活,哲学才会显示出更为顽强的生命力。
    这本书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人生问题,对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确的观念看待社会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进行了讨论,从个人的情感到对社会的认识,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本书没有煽情故事,没有麻辣语言,它是一杯清茶,让你在喧嚣中静下来轻附慢饮,直面人生、审视内心、细细回味。
    作者赵玲玲教授,幼承庭训,国学功底深厚,熟悉中西哲学思想;后追随德国哲学家深造,逻辑学功底堪称**。作者以严谨而犀利的笔触,结合丰富的人生阅历,如抽丝剥茧一般,步步紧逼,层层追问,让你在思索人生的同时,无形中接受逻辑的训练,如同看林青霞版东方不败,享受一种凌厉的美。
    沐水出清荷,浴火化凤凰。接受哲学的洗礼吧,哪怕一生只有一次……
    文章节选
    **章 徘徊在得失之间
    相信只要稍稍懂事的人,大概都经历过得和失这两种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得”应该是很快乐的事,而“失”应该是很痛苦的事,可是事实又好像���必如此。因为,有时是“得”了,却觉得很惶恐,得到之后又往往会有某种程度的后悔,又希望它来得稍迟一些,或者希望以别的方法得到,乃至于在失去某些事物时,又可能因为别人的劝说、解释,而使得自己觉得“失”或许也是一种很好的滋味。因为没有吃过苦的人,不知道甜的滋味是什么;没有生过病的人,不知道健康的滋味是什么。所以,“失”的滋昧有时候好像也是必需的,唯有有了“失”的经验,才能了解到“得”的可贵。因此,“得”不见得快乐,“失”不见得痛苦,但是毕竟每个人都希望“得”,不希望“失”。当自己仔细思考时,心中依然有相当多的矛盾,究竟我是喜欢“得”呢,还是喜欢“失”?当我期盼“得”的来临时,到底是基于怎样的复杂情绪,使自己一直盼望“得”?由于我们自己并不了解这种复杂的情绪,所以往往会用尽各种办法,为着一个奇怪的观念而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乃至于生命。等到年龄稍长之后,仔细算算自己这一生的账,发现似乎并没有得到,也谈不上失去,可是一生却在“得”与“失”的复杂心理状况之下,就糊里糊涂地走过来了。所以得失问题和每一个人的关系都非常密切,但是好像都是雾里看花,并没看清楚;亦因为不了解,心里也就很惶恐。因此,如果说人是万物之灵的话,至少在得失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得并不理想;假如说人的目的是追求智慧与聪明的话,那么人如果不能面对、了解得失问题,就永远不可能成为有智慧的人。所以,我想谈谈——为什么得失问题那么让人关心,却又那么扑朔迷离,让人觉得就连经验、年龄都不足以驾驭它、控制它,更遑论想随心所欲地操纵它的影响力了。
    首先要说的是,究竟什么是“得”,什么是“失”,第二要谈的是,为什么得失在我们的心理上,会成为具有那么大影响力的巨人,操纵着我们的理想、作为,乃至一切的一切,究竟其原因何在?第三部分是关于得而复失,或不得其求的后遗症。得失本身只不过是刹那之事,但是得失之所以让我们重视,以及得失之所以能摆布人的心理,主要原因是它的后遗症太可怕。第四部分,也是*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解决,如何把得失的心理问题从人身上抛离出去,假如不能完全抛开的话,*起码也希望让它的危害度降到*低。
    一、得失:横看成岭侧成峰
    首先来谈什么叫做“得失”。相信大家都会说:想要的要到了,叫做“得”;本来有的丢掉了,叫做“失”。可是,如果你不要的,却没有躲开,这究竟是得还是失?想逃避的,没有逃成,这是得还是失?乃至于你一直想要却始终要不到,这算不算失了?比方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要有理想、有目的、有志向,可是,当10年、20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办法达成所设定的目标、理想,这是失了吗?“失”究竟是什么?由于我们常常把没有得到的东西当成丧失,以至于失的情况很多。比如我们常常觉得失去了赚钱的机会,其实那个机会并没有来过,只是自己想——好像用这个方法可以赚到钱,而钱从来没有到过你手上,你却说:“我失去了它。”并因此懊恼、后悔;而往往机会来了,你没有掌握住它,却不认为那是失去。
    所以究竟什么是“失”,什么是“得”,好像在我们的脑海里,有这样的概念,却没有这样的了解。根据我个人的研究发现,所谓的得失是事情的是非成败。在《后汉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得失一朝,而荣辱千载。”所谓的得失,是根据你所做的事情而来的,假如没有做事就没有得失可谈,事情做了以后有是非成败,才有得失的论断。得失为什么会有那么严重,就是因为它关系着是非问题,而是非常常是因立场、角度和时间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得失的问题,就变成每一个人患得患失的重要心理来源。由于事关是非,使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基于很多心理因素,而使得对与错十分复杂。就好比从事一份你自己觉得“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工作,在离开这份工作之前,会觉得自己损失很大;离开之后昵,仍然觉得自己还是有损失。所以是非的问题,造成了我们对得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角度不一样,其结果也就完全不同。为此之故,对于当事人来说也许是自怨自艾,可是旁观者却羡慕不已,因此,人间事就有许多的无可奈何,让人啼笑皆非的不同角度的论点,在社会上、在婚姻上、在事业上、在求学的过程中都是如此。
    **我下楼时,听到两个学生的对话:“唉!他们班好可怜,**要上六节课。”我当时就觉得奇怪,既然念书这么可怜,你又何必选择当学生呢?另外一个说:“对啊,还是我们比较快乐,今天只上一节课,而且还是体育。”我觉得她似乎以为自己得到了,可是她得到了什么呢?言下之意,又很同情别人,好像对方失去了什么似的。同样的时间里,这两者之间的得与失,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看,又是个怎样的角度?
    往往因为立场、角度的不同,是非成败的论断自然相异;由于是非成败的不同,所带来的荣辱也不同。真正造成困扰的不是当时的感受,而是事后别人对你做这件事情的评价,也就是荣辱的问题。别人认为你做的事情是值得的,你就会很高兴;只要有一个人认为是不值得的,你就会因此而不高兴。我举个例子来说,在民国初年时,一般讲究的家庭**不希望子女去从事跳舞、唱戏这样的行业。可是今天的情况不同了,如果子女中有唱戏或跳舞之类的,全家都会觉得与有荣焉。这两者之间的荣辱大不相同。由此可见,荣辱的观念,也常常会使一般人的得失心理,也就是是非心理受到影响。现在的小孩如果能参与一个舞蹈或戏剧,他会觉得是得了,而不是失了,可是六十年前的情形正好相反。
    所以,到底什么是*正确的是非,事实上是没有**性的。正因为它没有**性,毛病就产生了。没有**的标准,就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必会因别人的喜好而使自己的一颗心漂浮不定。人就因为如此,使得自己的行为失去了固定的方向,而找不到自己努力累积的可能性。因为任何事物,都必须通过累积,才可能得出它的成就。假如今天做此事,明天又做另外的事,而这两件事本身没有相连性的话,成就是没有办法通过累积的事实展现出来的。
    如果我们的得失心太强,也就是说我们自主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弱。患得患失的结果,受外界影响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于是乎人也像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有个笑话用在今天倒很恰当:“乡下姑娘学时髦,刚刚学得三分样,城里又变新花样。”如此一来,她天天都不时髦,天天都很土,只因为她要学时髦,多么可怜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像那乡下姑娘,因为我们都把得失——美与丑的感受,寄托在时髦的新花样上,觉得时髦就是美、就是对、就是光荣,因此合乎时髦就是得,不合乎时髦就是失,那么,我们就只得天天当乡下姑娘了。不妨想想看,得与失比较之下,你是失的多呢?还是得的多昵?你很满意从此刻算起以前的那一段岁月里所有的所得吗?我想大概不会。细数自己一生到此为止的话,多多少少还是失的多,得的少,就是因为和乡下姑娘一样的心态,觉得自己一辈子没时髦过。
    痛苦之所以多的原因,就是得失的本身是事情的是非成败,为此之故,千万不要把人和事情混为一谈,得失是在“事”上,得失**不在“人”的身上。我们常看到历史上所谓的贤明君主,在于庆幸他能得人,其实所谓得人,是在于能得一个做事的人,还是在事情上面,在他的功业能得到千载的美名,是事情的荣誉,因此不要把人作为得失的对象。如果把人作为得失的对象,就永远没有办法把人和事分清楚。人事不分的结果,得失就混在一道。为什么因为待人与待事是两个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原则。待人必须以“公”,处事必须以“平”。所以事情的是与非,在于它是不是平,而不在于公;处人的好与坏,在于它是不是公,而不在于平。如果把人与事混在一起,那么衡量是非的标准就混淆了,假如衡量是非的标准失去了,那么你的得失就操之在外,而不是操之在己了。因此,得失的对象只能是“事”,而不能是“人”。对人的要求与对事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将对“事”的要求加在“人”的身上,很可能会产生对人的极度不满意,以至于会把许许多多的抱怨、不耐烦全部投之于人的身上,而变成对人的怨怒与愤恨。换句话说,这样的结果,就会把本来可以解决或处理的事情,变成复杂的“人际问题”。当得失的问题由事情转移到人身上时,就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假如我们能把“人”与“事”分开,那么,就会把是非成败看得很淡。毕竟人*重要的目的在于与人和谐相处,尽管有某些事情不尽如人意,然而事情是暂时的,是可以转换的,只要把“人”扮演得好,对“事”是可以不需太计较的,这样就能退一步海阔天空。
    因此我们可以如此给得失下定义:**,它关系到事情的是非成败,由于成败带来的荣辱问题,更影响到我们对成败的重视。 演变的结果,就成了恶性循环,为了荣辱而重视成败;为了成败,还可能歪曲事实的是非。在得失之间就会给人带来心理上极大的不平衡。人如果不能持续心理的平衡,就极容易产生人格分裂的现象。人格分裂首先表现于外的是情绪的不稳定,其次表现的是行为的矛盾而没有自我,生活上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之中,没有**感。因此,得失的问题,关系着一个人生活的动力与方向、情绪与态度。
    第二,得失的对象只能是事不能是人,如此就能把复杂的得失问题以简单的方式去处理。除此之外,再从第三个角度来看得失。得的本身是指得意。 这里所谓的“得意”并不是因成功而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得意满的那种骄傲心态,而是指心情的恬美安适。
    另外,所谓的得是指让别人的心里容纳下我,而不是自己得到了别人。我们通常讲得人,并不是把他紧抓在自己的身旁,这只是形式上的得;真正的得,必须是在心理上。得的本身必须先施与别人,而后才能引导别人得到你,并不是拥有些什么就叫得。当我们把得与失的观念作这样正确的了解之后,可以重新检查一下在实际生活里,我们是得呢?还是失?有哪些东西我们一直想抓住它?又有哪些东西我们一直想把它往外推?比如说责任或者为达到目标所必须要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事实上有形的拥有并不是得,而所付出的努力,是将形体本身扩散,更不是失。
    第四,所谓得在于其有秩序;所谓失在于其混乱。在人的一生当中,后一分钟能持续前一分钟的行为,且其中间有脉络可循,就是得;反之则是失。前面乡下姑娘学时髦的例子便是*好的说明。如果我们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坚持下去就是得,*怕的就是天天反复不定。因此如果能将得失的心理掌握得清清楚楚,相信基于定义不清楚而带来的“错误的是非心”的态度,可能就会获得纠正。
    二、给得失病把把脉
    接下来我想谈谈得失的心理病问题,这是真正的心理问题。前面所说的是因观念的错误,可能给我们带来彷徨无主的感受,这毕竟还是因知识而引起的。以下要谈得失的心理病是怎么造成的。
    得失为什么会成为我们心理上的大问题?主要原因是人性中有三个基本缺陷,这些缺陷都是由于人的心理引起的。**,知进不知退,知得不知丧。这是《易经》上的话。第二,得失本来是是非的问题,而是非有“千秋的是非”,也有“一时的是非”,我们要找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是非,**不是此时此刻或彼时彼刻皆有不同的是非。可是要找千秋的是非,就得像孔子所说的“三思而后行”、“虑而后有得”。然而一般人做事大都率性而行,很难三思、深虑。陈寅恪先生在他老年时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一直是我心有戚戚焉的。他说“一生负气成**,四海无人对夕阳”,这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啊……“学问深时意气平”,怎样才能不争意气是每个人都应深思的(争意气与争气是两回事)。
    第三,人在得到了以后一定会贪,其中尤以“求全”的贪为剧,几乎没有人能够戒得掉。因为“求全”的本身就是贪,由于求全的缘故,得失的心理问题也就变得更根深蒂固,而难以免除了。这三个人性上的弱点,使得人在得失问题上挥之不去,永远受其牵制而无可奈何。
    首先来分析“知得不知丧”。通常人总是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事物很用心地计划,都往自己理想中的方向去考虑。但是,天下之事岂能尽如人意?如果计划的在一开始就无法得到,或中途得而复失,或者又失而复得,这中间的起起伏伏非常复杂,有太多自己无法预测的部分存在,就会造成人心理上的惶恐。如何把“得”和“丧”两方面的情形都预先安排在我们的预估中,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得如此周全。如果能事先预料失败的程度,当失败真正面临时,或许就能比较坦然地接受,不那么害怕。问题就在于,我们通常只计划成功,不计划失败;一个人不计划失败,又避免不了失败。如果人无法预知面临失败来临时所应采取的态度,当失败来时就会慌张、恐惧。因此*好要往两方面去打算——成功如何?失败如何?任何的计划作业,通常要有三个答案以上,才有可能一切都在预测之中,就不会有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由于我们心理上不喜欢去计划失败,总觉得这是不吉祥的事情,问题也就产生了。
    第二,一般来讲,正确的得失问题应该是“虑而后得”。可是一般人在求“得”时,都是任意而行的。任意包括:一时的冲动,虚荣心的驱使,追逐时潮的盲目或不良习惯的形成。我们常常在决定是非时,一方面由于时间上很拖延,一方面又由于所需作的判断往往迫在眉睫,因此所作的决定就不尽如人意。人*容易养成的习惯,多半都是在欲求方面。嗜欲有的来自于耳目口鼻的官能,有的来自于性情的好恶,也有的来自于意念。古人有句话说“嗜欲深时天机浅”,当后天的习惯成为固定模式后,自然的本性就会受到牵制。后天养成的习惯以“自我”及“面子”观念影响*深。好比有个人在婚前信誓旦旦地向太太保证绝不打麻将,然而禁不住周围朋友的激将、讽刺,遂因一时的意气以至于一陷再陷。
    ……
    目录
    自序
    幸福在你手中:困惑时代的自我选择
    **章 徘徊在得失之间
    一、得失:横看成岭侧成峰
    二、给得失病把把脉
    三、“跷跷板式”得失后遗症
    四、走出得失: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第二章 有预防挫折的疫苗吗
    一、剥开挫折的外壳
    二、透析挫折的内核
    三、引发挫折的四大病毒
    四、这样减少挫折发病率
    第三章 幸福就在你手中
    一、快乐就是选择
    二、爱情是不是一道难题
    三、婚姻,不为让爱情死机
    四、解读幸福的密码
    第四章 如何肯定自己的价值
    一、到底什么是价值
    二、价值失落时代的两大现象
    三、人生哲学与“人死哲学”
    四、如何肯定自己的价值
    尺度在人心里:合理走遍天下
    第五章 小心,有理不一定合理
    一、嗨,我就是理
    二、“理”的不讲理和“有理”取闹
    三、讲理≠讲的人多了,便成了理
    四、请“合理”上岗,让“有理”下课
    第六章 意见不是知识
    一、知识爆炸,还是意见爆炸
    二、意见化身为“知识”的五件外衣
    三、成功需要真知识
    第七章 从根本上培养人际关系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
    二、得人方法:“感而遂通”
    三、人气与骨气成正比
    四、就这样被你征服
    培植心灵的根:生命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第八章 科技社会还需要道德吗
    一、心灵被什么奴役
    二、扼杀了道德的那些观念
    三、生命不能无水栽培
    第九章 让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一、令心灵震颤的美
    二、其实,你已被信仰包围
    三、被冷落的情操
    四、净化心灵的三股清流
    五、怕只怕三十而不立
    编辑推荐语
    哲学是为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而针对当下的知、情、意现况所作的反省与提升。因此,哲学与时代中的真实人生是息息相关的。本书从哲学的视角来探讨人生问题,对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确的观念看待社会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进行了讨论,从个人的情感到对社会的认识,都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本书没有煽情故事,没有麻辣语言,它是一杯清茶,让你在喧嚣中静下来轻附慢饮,直面人生、审视内心、细细回味。
    当哲学的太阳冉冉升起,生活的迷雾会渐渐消失。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