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功能
有的文章,如思想修养一类,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雷锋日记》等,都是以教育功能为主的文章。
(二)认识功能
有的文章,如科普读物一类,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如高土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郑文光的《宇宙里有些什么》以及《社会发展史》等,都是以认识功能为主的文章。
(三)信息功能
有的文章,如经济广告一类,它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这里讲的信息,是狭义的信息,虽说是狭义,它包括的内容仍然很多,例如科技信息、商品信息、劳务信息、人才信息等等。读者了解了有关的信息,就可以做出相应的决策或决定。商品广告、招聘启事等都是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章。
(四)审美功能
有的文章,如古代一些优美的山水诗和散文,它的主要功能是描绘诗情画意,创造艺术美,使读者扶得美的感受。如清代文人毛奇龄的词《荷叶杯》:“五月南塘水满,吹断,鲤鱼风。小娘停棹濯纤指,水底,见花红。”五月间,南塘水满,风平浪静,年轻的渔家姑娘停桨洗手,清澈的水底,照出她鲜艳娇美的容貌。这是一幅美好的湖中小景,诗情画意交融,给读者以清新的感觉和美的享受,这是以审美功能为主的作品。
(五)娱乐功能
有的文章,如笑话、幽默小品、相声等,它的主要功能是让人哈哈……笑,得到休息,得到娱乐。比如,有这么一个相声片断:甲说,我把手圈在腰上,你看像什么字?乙说:中字。甲:不对,是个中字。乙:为什么?甲用手指指腰说:这儿还有条裤腰带。这个相声片断的主要功能就是娱乐,它逗人发笑,使人得到娱乐和休息。
严格说来,把文章的功能分为这五种,不太科学,因为有的功能是交叉重叠的,认识功能本身就包含厂教育功能;认识、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信息功能。我们这种划分,目的是便于读者理解-与掌握。此外,这些功能,是从文章的总体上来说的,就某一篇具体的文章而言,有的有多种功能,有的却只有一、两种功能。
四、文章学与写作学
文章学是研究文章的审美特征、内部构成、写作规律、技巧方法和阅读与教学的学科。文章学研究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文章本身,二、文章写作,三、文章阅读、教学。
由于文章这个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文章学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章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在内;狭义的文章学,只研究非文学的文章。在当代的各种专著教材中,狭义的、广义的文章,广义的、狭义的文章学这四个名词并存共用,而且往往省略“广义”、“狭义”的字样,但我们从上下文可以理解作者所指的是哪种含义的文章或文章学。
写作学是研究文章写作的学科。要研究文章的写作,当然也要研究文章的内部构造、审美特征,也要研究文章的阅读,只是这是从写作的角度来研究的,比如阅读,写作学中的阅读部分,主要研究阅读对写作的制约与影响,它比一般阅读学研究的范围要窄。
文章学与写作学是类似的学科,但不能等同。在文章学与写作学谁包容谁的问题上,学术界的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文章学包括写作学,有的认为写作学包括文章学。
文章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写作学无广义、狭义之别。
我们认为,广义的文章学是一个母系统,它有两个较大的子系统:文学与文章学(狭义),这是从横向来划分的;如果从文章制作与阅读的纵向角度来划分,广义文章学的子系统是写作学、阅读学,当然,狭义文章学也同样包括这两个系统。
文章学好像一只母鸡,它生了一群小鸡:运思学、构件学、符号学、辞章学、技巧学、文体学、阅读学等,便是其中的几只。
文章学这只母鸡,与有关学科交配,便产生了另一群小鸡:文章语言学、文章修辞学、文章逻辑学、写作美学、写作心理学、接受心理学等等。
由此可见,文章学是一个学科群,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但是,如果我们仅仅看到文章学的这一个方面,便会感到大而无当,难以捉摸。文章学的另一个方面是一门基础学科。钱学森把学科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工程学科。文章学着重研究文章自身,属于基础学科;写作学着重研究写作的规律、过程和方法,阅读学着重研究阅读和欣赏的规律、要求和技巧,两者都属于技术学科;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则属于工程学科。
广义的文章学如此,狭义的文章学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狭义文章学不包括文学,但同样包括写作学、阅读学,同样有许多子系统。
文章学、写作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也为了提高广大读者的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
二、组合的任务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主要解决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主要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那么,结构就好比文章的骨骼,需要解决的就是言之有序的问题。组字组词必须符合语法,组织章句必须符合章法。这所谓章法就是谋篇布局之法,组织结构之法。文章组合所依循的“序”就是章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章法也就不成其为文章。当然,章法也有简单复杂之分。简单的章法有明白无误的规律可循,或有约定的成法可依(如程式化的公文),或有较为固定的形式逻辑可循(如论说文)。然而复杂的“章法”却要牵涉到艺术的构思问题了,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成规,有的是灵活多变的艺术结构技巧。常常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当然,“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艺术结构也绝非毫无理性的杂乱无章的随意组合,它仍旧有自己内在、深沉而复杂的艺术规律可以遵循。这正如唐弢在《短篇小说的结构》中所说:“短篇小说的结构,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问题。说豆棚瓜架,搭起来就行,那是一种极大的误解。材料的取舍,生活的剪辑,人物的塑造,场面的安排,直到一个新的生命——作品胚胎的诞生,都和艺术结构有关。”结构对于写作主体的要求常常表现为一种艺术的修养和熏陶。相同的内容在不同作家手里由于组合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与风格。组合或结构的任务用刘勰的话来说就是“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和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总揽脉络、统领全篇,增删材料,缀连缝隙、界隔,使其“内义脉注”,防止“统绪失宗”、“尺接以寸附”,解决由于头绪纷乱而导致材料失控、杂乱无章,或材料枯竭、难以为继、东拼西凑、“十步九回头”的写作弊端。从而把充实而有用的材料组织成为一个严密、自然、完整、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波兰女作家奥洛什科娃说得好:“结构,是整理构思的各个组成部分,把那些有损于作品和谐的因素去掉,把剩下来的组成为一个和谐体。属于结构部分的因素是:使印象连贯起来,描写图景,刻画形象,把小说的一切因素结合起来,并用这种方法使它们能*真实地与*鲜明地表现出来。””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一般文章的写作,其组合的*高任务都应该是为寻找一种能够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共振”的*佳形式,这种形式又是能够沟通文章或作品本文2002年12月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