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代码 0467)
QQ咨询:
有路璐璐: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代码 0467)

  • 作者:钟启泉
  • 出版社:辽宁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054604
  •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01日
  • 页数:403
  • 定价:¥16.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二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三 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课程 四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五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 解放兴趣 的追求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 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二 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 三 19世纪教学论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 四 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一 课程的涵义 二 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 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二 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二元论 三 20世纪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次努力:杜威的贡献与局限 四 20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 课程教学 的理念 第二章 课程开发区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 目标模式 二 过程模式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 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二 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三 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第三章 课
    目录
    **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二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三 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课程 四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五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 解放兴趣 的追求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 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 二 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 三 19世纪教学论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 四 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一 课程的涵义 二 教学的涵义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 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二 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二元论 三 20世纪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次努力:杜威的贡献与局限 四 20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 课程教学 的理念 第二章 课程开发区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节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 目标模式 二 过程模式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一 以认知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二 以行为控制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三 以人格发展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 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二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一 普遍性目标 取向 二 行为目标 取向 三 生成性目标 取向 四 表现性目标 取向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的基本维度) 二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 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 二 课程行径的基本环节 第二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 教学方法的本质 二 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 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一 课程组织的涵义 二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 第二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一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二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五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第三节 教学组织 一 班级授课组织 二 个别化教学组织 三 教学过程的组织 第六章 过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一 课程实施的涵义 二 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一 忠实取向 二 相互适应取向 三 课程创生取向 四 三种取向的比较及启示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一 研究、开发与传播 模式 二 兰舆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三 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第四节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一 课程变革的特征 二 学区的特征 三 学校的特征 四 外部环境的特征 第五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二 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三 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第六节 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 一 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二 从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看教学设计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涵义、功能与类型 一 何谓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二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 一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二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观 一 评价的模式及其指标 二 几种典型的评价模式 第八章 课程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 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二 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 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四 中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未来走向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二 建构主义教学观及相应的教学模式 后记 附《课程与教学论》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出版前言 I 课堂性质与设置目的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III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附录 题型及举例 自学考试大纲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