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可以说是经济学科各门专业课中内容*为成熟,分析手段*为细致,教材体系*为稳定的一门课程。国内外各种微观经济学教科书所采用的体系基本上比较接近,大致上分为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市场结构、一般均衡与福利等几部分。与此同时,在微观经济学近年来取得巨大进展的形势下,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尝试着寻求新的体系,例如肖特(Andrew Schotter)的《微观经济学:现代分析》(Microeconomics:a modern approach),他对微观经济学给出了一个新的定义:研究社会中制度(Institution,根据李维森教授的潜心研究,这个词的中文应该翻译为制序,即制度秩序之意)如何形成的一门科学,根据这个新的角度在他的教科书中给出了一个非常富有启迪意义的新体系。与此思路相近的,还有台湾地区学者干学平、黄春兴在其《经济学原理:牵成繁荣与追求进步》中给出了一个由一人世界、两人世界、礼义社会、法政社会四部分构成的新的经济学体系。这些构建新的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努力,非常有助于我们去理解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
本人近年来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承担了微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任务,通过教学实践,在感受到传统教材体系合理性的同时,也有着一个直观的感觉,那就是在这样的处理方法中,似乎对微观经济学近些年来发展趋势的反映有所不足。例如,博弈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极为重要和基础的分析方法,它的分析思想渗透到了经济学的各个分支,但是,在大多数的教材中,只是在分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时,才介绍一点博弈论的基础知识。再例如,信息问题也是现代微观经济分析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但是在现在的教科书中,基本上都是在*后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中,简单提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对于博弈与信息这些非常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其基础地位的分���方法,是不是可以处理得更为突出一点,是不是可以由此对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体系逻辑作出稍有新意的诠释。在正式确定要写作这本书的时候,从这个设想出发,经过我
们两位作者的反复商讨,*后确定了现在这样一个体系。
这本教材分为三部分:微观分析基础知识;理想的世界——完全竞争下的经济运行;现实的世界——主体行为、市场结构与政府干预,通过逐步放松假定、逼近现实的方法来循序渐进地介绍微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在**部分,介绍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若干基本概念,以及供求分析方法这个微观经济学中*为基础的分析模型,为全书的分析打下基础。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介绍理想状态下的微观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这里所说的理想的状态,就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定下的完全竞争市场,此时不需要考虑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一系列外在因素,市场的参与者之多如恒河沙数,以至于每个市场主体都是沧诲一粟,作为个体的经济行为既影响不到市场的*后运行结果也影响不到其他主体。此时,价格就成为了控制经济运行的**因素,价格水平如同乐团中的指挥棒,通过它的跳动,无数个有着同样装束的经济主体按照统一的节奏韵律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在乐声中达到一个稳定的和谐状态。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分别介绍代表市场需求方面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代表市场供给方面的厂商行为理论,综合了市场需求与供给后的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理论,以及使得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经济一般均衡理论。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来考虑一个更为现实的世界。对现实的世界的考察,首先从现实中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开始,这是我们分析现实世界的主要分析工具。此时作为个体的每个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再是无足轻重了,每个经济主体在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其他经济主体的反应,必须在相互影响中来确定自己的经济行为;此时每个经济主体在决策时的可供依据的条件也是不同的,这突出体现在对信息的不同掌握程度上,信息问题成为影响经济主体行为的重要因素;此外,经济主体决策时的理性问题,也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在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作了更为真实的考察后,就可以对现实世界中的市场结构特征、现实世界中的市场自发运行效率等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在这一部分中首先介绍理解现实世界经济主体行为特征的主要工具:博弈、信息与理性,随后分别介绍现实世界中的三种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后介绍现实世界中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部分是以现实世界中的主体行为特征为主线而贯穿的逻辑严密的整体,例如寡头垄断的策略性行为我们用博弈论来分析,垄断竞争的非同质产品以及完全垄断中的差别定价我们用信息理论分析,囚徒困境和公共选择理论中的阿罗不可能定理凸现了集体理性的问题。
这本教材所采用的这样的体系安排,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尝试。我们不敢奢望构建一个全新的体系,只是力图反映我们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研究中 的一些理解。在这本教材的使用中,既可以按照我们现在的顺序去使用,也可以按照传统的体系,在第二部分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结束后,直接讲授第三部分的完全垄断理论等市场结构分析,*后再学习一般均衡理 论与公共部门经济学。
这本教材的写作是在诸多师长、朋友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的。在本人从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担任教学任务的几位青年教师组成了一个教学科研小组,由**经济学家张军教授担任组长,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在几次教学研讨会议中得到张军教授的多次指导,这对于加深我们对微观经济学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维森教授多年来也一直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对我诸多指点,特别是在我担任院长助理职务后,通过工作上的关系有了更多请教的机会,每次聆听经济学前沿动态时总是受益良多,在此谨表谢意。尹晨博士、翁恺宁博士、杨海燕博士等都对这本教材的初稿提出了宝贵意见;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的惠卉同学仔细细心地阅读了教材初稿,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研究生秦培景同学也协助认真校对了书稿并提出了不少重要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这本书肯定存在着不少错误之处,我们诚恳地期待着各位读者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