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中国文学初期特征的形成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它在数千年中虽屡屡向异质文化汲取养分,却始终保持了一个连贯的、从未中断的发展过程,这在世界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正因如此,中国文学形成初期——这里大致是指先秦——的某些基本特征对后来文学的影响也就格外深远,值得注意。一、商、周时期文化简说
一种文学*初的特征,是在它所从属的文化土壤中萌发和生长起来的。中国上古即秦以前的文化,经历过漫长的孕育,至商、周时期逐渐成熟;尤其是周代,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元典,确定了包括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化的某些基本流向。
远古时代,在后来被称为“中国”的这片土地上,原本只是散居着众多的初民族群;这些散居的族群在漫长的年代里逐渐凝聚为大小不一的部落,众多的部落又分别结成不同的联盟,**形态便在这过程中形成。过去人们通常把黄河流域视为中华文明单一的发源地,现代的考古研究证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并起、逐步融合的。迄今为止,国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有几千处,如星罗棋布,分散在极其广大的地域内,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之间并无显著的主从关系。如其中格外受到人们重视的代表长江流域文化的河姆渡遗址与代表黄河流域文化的仰韶遗址,两者大抵是同时并存,而实属不同类型,且前者并不比后者落后。
但是,在中国早期多元文化相互融会的过程中,黄河流域的文化显然占了主导地位。一般所说的夏、商、周王朝,实际上只是不同时期中我国北方的部落联盟,但后来它们被看成中华文化“正统”的代表,正说明了黄河流域文化的主导地位。那么,这种结果是怎样造成的呢?在黄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的先人,面对的生存环境相当严酷。他们一方面要应对来自更北部的游牧民族的武力掠夺,一方面要与较南方为恶劣的自然环境、特别是任意泛滥的黄河水系作斗争,所以迫切需要把分散的人群凝聚为强大的群体,以展开生存竞争。我们可以注意到:无论传说中的还是信史记载的上古时代的大规模战争,如炎帝与黄帝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商汤伐夏桀,周武伐商纣等等,多发生于北方。关于夏王朝尚多有争议,姑且不论,商、周作为中国*早的有信史可征的王朝,都是以黄河流域为**的。与此同时,也就产生了中国*早的用于维护统治秩序的思想学说、礼仪制度、文化机构。在商、周文化中,**意识形态相比于其他地域要早熟得多。,
清末民初发现的甲骨文提供了关于商代文化的诸多信息。现存甲骨文献均是就战争、祭祀、农事等各项事件问卜于鬼神
…… 一部简短的文学史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本书的宗旨是追求较强的知识性,希望在有限的篇幅中清晰而完整地阐述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情况。也许,正因为篇幅较小,字数有限,写作时必须处处考虑到线索的清楚和文字的干净,读者由此可以更为方便和明快地掌握关于文学史的知识。
文学史是广义的历史的一个分支。如果我们不能认为历史的一切变化都是偶然和无意义的,它只是荒诞现象在时间顺序上的堆积,那么关于历史的描述就必然包含了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结底为神的意志所决定,那么只能说它是人类自我创造的过程。许多现代历史学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亦有一种基于人性立场的理论,依据《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诸书,它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的本质是自由,人类历史的理想结果是达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虽然不同历史阶段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了自由可能实现的程度,人类终将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实现其自由本质。我想文学史的描述与这种历史观应该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