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
QQ咨询:
有路璐璐:

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

  • 作者:杨九俊 吴永军
  •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4354410
  •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01日
  • 页数:336
  • 定价:¥24.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亲历和感受着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正在进行时”,很投入地“沉浸”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沉浸”在实践的探究和创新中。书中选择了大量课程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创造的新鲜的、丰富的事实、案例和经验,曾经为此激动过,也希望能激动、激励、振奋更多的人,但又不能满足于这种“沉浸”,我们试图通过解读它们、把它们客观化,从而超越它们,提升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使用“建设”这样一个词汇,既鲜明地表明了我们对课程改革的立场,更表明我们就在建设的“现场”,“正在进行”新课程的建设;我们相信,这样的一种建设,不仅需要理解,也不仅需要行动,更需要在理解中行动,在行动中理解。在建设新课程的过程中,这种“理解”与“行动”持续不断地互动、生成和深化,使建设新课程的脚步更坚定、坚实,也更从容和富有理性。它是*有效的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教材”。
    文章节选
    **,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着眼于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即通常所说的课程目标的“下限”,而不是课程目标的*高要求“上限”。明确下限,下要保底,不提上限,上不封顶,从而为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和不同学生,实施和实现课程目标,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为实现**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为学生逐步实现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不同层��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第二,在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不着眼于知识体系和知识序列的完整,不直接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教学进度,而是以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方式,明确学段目标和内容标准。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背诵**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既不规定要识哪些字,也不规定要背哪些篇目,更不规定要读哪些书;至于**年学多少,第二年学多少也不做具体规定,只要在规定的两年时间内达到标准即可。如《数学课程标准》规定,**学段(1-3年级)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能认识钟表,了解24小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样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没有明确的顺序和进度,只要在规定的学段内达到标准即可。这就为编写多样化的教材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宽广而充分的空间。
    第三,在教学实施和操作上,以提供建议和提供典型案例的方式,使教师准确理解标准,增强课程意识和能力,降低对教材的过分依赖,减少实施过程中的误差与落差。值得关注的是,“建议”本身就意味着减少了强制性,增加了教师和教学活动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11种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教师可以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需要进行选择。至于具体选择哪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则由教师自己决定。这是教师应有的权力。
    目录
    **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
    **节 国际竞争与课程改革
    一、中华民族在国际竞争中面临严峻形势
    二、综合国力的竞争*终体现为人才竞争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
    一、知识化进程加速
    二、全球化进程加速
    三、市场化程度加深
    四、城市化趋势加强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推进与课程改革
    一、素质教育主题的形成与明确
    二、素质教育实践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三、课程改革是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的核心和关键
    第四节 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课程改革受到****的重视
    二、主导当代各国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
    三、近年来世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课程改革的目标
    **节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造就新型公民
    一、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
    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为新型公民素质发展的**
    三、科学与人文素养并重
    四、环境意识的培养成为突出亮点
    五、形成终身学习的基础
    六、养成和谐的个性
    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项主要措施
    一、改变课程功能
    二、调整课程结构
    三、精选教学内容
    四、改变教学方式
    五、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
    六、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第三节 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重建教学文化
    一、改变我们的课程观
    二、重建我们的教学文化

    第三章 课程标准
    **节 课程标准的性质与功能
    一、课程标准充分体现**意志
    二、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
    三、课程标准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理念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框架与结构
    一、前言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标准
    四、实施建议
    五、附录
    第三节 **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是“学科”还是“课程”
    二、是“以教为本”还是“以学为本”
    三、是“刚性约束”还是“弹性空间”

    第四章 课程结构
    **节课程结构概述
    一、课程结构的含义
    二、课程结构的形成
    三、调整课程结构的意义
    第二节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
    一、均衡设置课程
    二、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三、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第五章 课程改革中的教学
    **节 教学新思维
    一、建构性
    二、生成性
    三、多元性
    第二节 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对话互动: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从“圣经”到“材料”:教材观的转向
    第三节 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要指向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组织要得当
    三、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
    四、教学评价要完善

    第六章 课程评价
    **节 走向新的课程评价观
    一、教育评价思想的演变和发展
    二、当前我国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评价观的转向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
    第二节 发展性学生评价
    一、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程序
    二、考试制度的改革
    三、档案袋评价法
    第三节 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质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框架设计
    三、促进教师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

    第七章 课程管理与开发
    **节 我国课程管理的历史、现实与国际参照
    一、我国课程管理的历史与现实
    二、世界课程管理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三级课程管理与三类课程开发
    一、三级课程管理
    二、三类课程开发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的基本分类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
    三、课程资源的有效管理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八章 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节 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二、教师专业发展回顾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结构
    第二节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校本教研的含义
    二、校本教研的要素
    三、校本教研的程序
    第三节 行动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行动研究的由来与特征
    二、行动研究的步骤、方法与策略
    三、另一种行动:教育案例研究

    第九章 课程改革实验的规划与推进策略
    **节 课程改革实验的规划
    一、课程改革方案的形成
    二、课程改革实验与推进的工作安排
    第二节 课程改革实验准备阶段的工作策略
    一、建立组织机构
    二、制定实验规划
    三、组织学习培训
    四、明确保障措施
    第三节 课程改革实验启动阶段的工作策略
    一、建立月报分析制度
    二、建立课改实验专题活动制度
    三、典型引路,以点带面
    四、加强校本培训
    五、组织集中备课
    六、建立督导调研制度
    第四节 课程改革实验深入推进阶段的工作策略
    一、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
    二、在课改实验的难点问题上形成突破
    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四、教育管理制度创新
    五、实现均衡发展
    六、以课改为**,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第十章 课程改革实验状况的分析与思考
    **节 关于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初步评估
    一、组织及政策制度层面
    二、专业支持层面
    三、实践层面
    第二节 课程改革实验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
    一、传统与现代
    二、基础与创新
    三、综合与分科
    四、学习方式与教学媒体的单一与多样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与局限
    六、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
    第三节 课程改革可持续性发展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对课程改革的信心问题
    二、对现阶段课程改革的定位问题
    三、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偏差
    四、课程改革中的错误倾向

    附录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三、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四、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评估情况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