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从1918年的《巴尔》到1956年的《鼓声齐鸣》,从事戏剧创作近40年,他的戏剧创作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1918年到20年代中期是**个阶段。期间创作了十余部戏剧作品。其中*能代表布莱希特早期的政治思想和美学观点的是《巴尔》和《夜半鼓声》。《巴尔》(1918)是作家的**部戏剧。剧中主人公巴尔是个有才华的诗人,未来一片光明。但他却拒绝出版他的诗作,离开**社会,厮混在低级的咖啡馆里,吟诗歌唱,纵情声色。为了争夺一个女人,他杀死了他的朋友,*后像野兽似的死于森林。巴尔是个狂热的物质主义者,布莱希特认为“他对社会有害,在一个有害的社会里”,但该剧**于伦理一道德范围里的描述和批判。而《夜半鼓声》(1922)就有了更为现实的社会意义。在这部以“十一月革命”为背景的剧本里,作者批判了投机革命的个人主义者,表达了对这场革命的失望情绪。这是一部喜剧,它初步奠定了布莱希特在戏剧界的地位,获得了克莱斯特奖。布莱希特早期的作品虽然由于思想和美学上不够成熟,但已具备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从1926到1933年被迫流亡为布莱希特创作活动的第二阶段。布莱希特在1926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著作,上过柏林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夜校。这使他的创作道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表现在他的戏剧创作上和美学思想上。期间他的主要作品有《人就是人》(1926)、《三分钱的歌剧》(1928)、《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26)和《屠宰场里的圣?约翰娜》等。此外还有教育剧《措施》(1930)、《例外和常规》(1930)和根据高尔基小说《母亲》改编的《母亲》。《三分钱的歌剧》是布莱希特仿照英国18世纪作家约?盖依的《乞丐歌剧》写成的独特的讽刺剧,它在1929年的演出中获得了巨大成功。戏剧的基本内容就是强盗麦其(又被译为刀尔麦其)的奇遇与厄运。刀尔麦其不是常见的模式化的强盗,而是一个强盗商人。抢劫在他看来就是一种生意,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另外一个垄断者皮乔姆。他把伦敦所有的乞丐纠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卡尔特”。强盗头和丐帮头之间的争斗就构成《三分钱的歌剧》的冲突。这个阶段,布莱希特*重要的成就是在美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