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发展中经济的比较研究
2.2 资本积累的结构
发展经济学���主要任务是确认构成地区和**之间不同的经济增长绩效的因素。为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这样的努力,以下三部分将通过**问的人均GDP增长的横截面比较,提出一些假设和可能的决定性因素。
2.2.1 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形成和储蓄
一般而言,平均收入或人均产值的增长是由“广义资本”禀赋的增长带来的,“广义资本”不仅包括有形资本(如机器、工厂和存货),而且包括无形资本(如增加教育和训练、卫生、研究与开发等投资形成的人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在常规的国民核算中,“资本”仅仅指有形资本,“投资”或“资本形成”指这种形式资本在特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增长。需要注意的是,“资本形成”是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组秘书处准备的l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1993)里使用的正式术语,而“投资”是宏观经济分析中广泛使用的术语,但这两个术语在本书中将互换使用。
表2-4的第——N和第二列,分别对l965~1980年和l981~2000年两个时段资本形成与GDP的比率进行了比较。这个比率越大,资本存量的增长越快。由于资本存量的国际**数据很难获得,我们假设资本存量积累的速度由资本形成与GDP的比率所反映。从图2-2中可以观察到,在1965~2000年期间,这一比率和人均GDP的实际增量呈高度正相关(0.78)。这一相关性说明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进而促进高速经济增长这样一个因果关系。但是,快速经济增长导致高投资的反向因果关系也有可能存在,因为快速增长的经济通常会有高的****预期,以至于高于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57)“**收入”的那部分增量将会成为储蓄,为快速的资本积累做好准备。实际上,从l965~2000年的平均水平看,人均GDP增长率和本国储蓄与GDP的比率的正相关性(0.67)与GDP增长率和资本形成比率一样,在统计上非常显著。 速水佑次郎撰写的《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英文版**版于1997年出版。英文版是根据1995年东京Sobunsha出版公司出版的日文版翻译的,根据英文版翻译的中文版由北京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的英文版第二版是根据2000年出版的日文第二版翻译的。与以往先出版日文版的做法不同,由速水佑次郎和神门善久合著的第三版是用英语撰写的,以便国际读者能尽快看到此书的新版。
第三版旨在阐述发展中**在新千年面临的新问题。为此,旧版中截止到1995年的数据大部分更新到2000年甚至更近的年份。尤其是本书的第二章,完全是以新数据重新构建的。
在20世纪的*后10年里,流行的发展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准备本书第二版时,国际发展援助政策仍然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经济学家所支配,这些经济学家主张发展中**要借助于自由市场来促进发展,即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然而,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这个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被主张公共部门和公民社会应为减缓贫困发挥更大作用的“后华盛顿共识”所取代。本书第八章概述了这一过程(章节8.5和8.6)。发展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强调把减贫作为发展政策的直接目标,就像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所概括的那样。在旧版第七章中,贫困是作为收入分配问题的一部分加以论述的,而在新版中,与经济发展相关的贫困的衡量与分析更加严密和完整了,第七章的题目也由“收入分配和环境问题”改为“收入分配、贫困与环境问题”。
另外,为了回应许多以本书做教材的教师和学生的评论,第三版新增了两个附录。其中附录B是关于消除负外部性方面税收和补贴如何实现均衡的庇古定理,附录C是农地产权制度选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