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
柏林大学的创办不仅是德国而且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现代大学的建立和科学研究正式成为大学的职能,为德国,也为世界高等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办学模式。从柏林大学创立到一战期间是德国大学的鼎盛时期:德国学者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影响了许多**���学术职业;非凡的科研成就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令世界瞩目。德国成为世界的科技**和高等教育**。柏林大学设立了哲学博士学位,这昭示着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19世纪是现代博士生教育形成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德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的。德国博士生教育深受新大学理想和纯科学理念影响,一开始就以科学接班人为培养目标:在入学选择上通过限制申请者的资格和严格挑选导师,以选拔*有学术潜力的后备人才;以导师制为核心、以研究所为基地,培养博士生的独立研究能力与学者品质。在培养目标、选择标准和培养方式上都体现出极强的学术性。德国学术职业在19世纪取得了辉煌成就并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博士生教育则呈现出鲜明的学术性特色,那么这两者之间会有怎样的联系?
**节德国学术职业影响力
德国高等教育在19世纪呈现不稳定或波浪式的发展趋势。德国**教育史家鲍尔生认为,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800-1840年为**阶段,是大学持续迅速前进的时期,大学发展未受不利政治环境阻挠,主要特征是教育体系的重建与完善;1841-1870年为第二阶段,大学发展和其他方面的社会生活一样处于停滞不前状态,政治领域的革命与反革命风暴加剧,政权和民众对大学教育持不信任态度;1871-1900年为第三个阶段,是大学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帝国恢复统一后,社会各个部门的发展都呈现出欣欣向荣和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按时间序列提供线索可以给本套丛书的读者以深刻的发展性印象。写这个总序也给我一个回顾我三十年来学术发展经历的机会。
我于1978年2月经“文化大革命”后的**届“高考”(77级)进入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攻读学士学位,后在一所本科院校的机械工程专业执教六年。我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生涯始于进大学读书十年后的1988年,那年我开始师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专家朱九思教授,研习高等教育管理,并于1991年获得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方向硕士学位。工作两年后,于1993年通过了华中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师从朱九思先生和管理学院的黎志成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程研究和学习,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攻博四年间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发生:1995年我被晋升为副教授:1996-1997学年得到中国政府留学项目资助,有机会到美国SUNY at Buffalo大学留学,获得纽约州立大学总校前校长、世界**的高等教育政策和财政专家D. Bnice Johnstone教授和**的比较教育专家Wmiam K. Cummings教授的指导,以进行我的博士学位研究工作。毕业两年后,在博士学位论文“美国联邦科技政策与研究型大学科研发展”基础上修改、扩充、完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专著,并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之后我又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论文,并于2002-2003学年作为Fulbright**研究学者到美国.Perl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跟随**的专门研究研究型大学的教育史学家Roger Geiger教授进行有关研究型大学的理论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因而可以说,我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生涯是从研究研究型大学,并得到多名国内外**学者的指导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