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1978年后,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如何开展旅游工作的指示下,我国景区旅游业掀开r崭新的一页,从“政治接待型”转变为“经济经营型”。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景区的各项设施建设较从前已大为改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接待设施发展迅速。由于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饭店业的建设,饭店数量大为增加。截至1994年年底,全国拥有旅游饭店2995家,40.63万间客房,旅游饭店比1978年增长了约20倍,其中,景区住宿设施虽无统计,但数量的增加肯定是毫无异议。另外,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原先的一些景区疗养院纷纷转轨变型,从福利型的内部接待改为企业型的经营,这就形成了,景区度假设施的雏形。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度假村”兴盛起来。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办了12个**级旅游度假区,即:大连金石滩度假区、青岛石老人度假区、苏州太湖度假区、无锡太湖度假区、上海佘山度假区、杭州之江度假区、福建武夷山度假区、湄州岛度假区、广州南湖度假区、北海银滩度假区、三亚亚龙湾度假区、昆明滇池度假区。
其次,在景区康乐设施建设方面,除了景区饭店内设有康乐设施外,独立设立的康乐设施建设也开始变得普遍起来。许多度假村为了满足客人休闲、娱乐的需要,增添了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游泳池、健身房等体育健身设施。许多景区建设了专门的文化娱乐设施,如西安扩建了秦兵马俑博物馆,杭州兴建丝绸、茶叶和中药博物馆。另外,上海锦江乐园(1984年营业)、北京石景山游乐园(1986年营业)以及深圳世界之窗(1994年营业)等一批机械游乐园、主题公园的建设,标志着中国以游乐设施建设为主的景区达到了一个建设高潮。
再次,在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景区的内外交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据不完全统计,1982~1986年全国新建、改建旅游公路2000多公里。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四次浪潮》一书中指出,继服务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休闲娱乐业(含旅游业)的壮大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第五波经济浪潮。从国际视野看,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环境相对缓和,旅游业已一跃成为全球**大产业。在中国,旅游业从无到有,逐渐做大,不到30年已成为各地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已成为驱动全球旅游业发展态势的重要活跃力量。
旅游景区是游客游憩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旅游景区不断创新,形成了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历史文化名城(镇)、文物保护单位、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等多个类别。据统计,全国县级以上的旅游景区已有2万家左右,超过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数量总和。从总量规模看,旅游景区已占据了旅游行业的半壁江山。在总量规模扩大的同时,中国旅游景区的管理质量也在不断优化提升。目前,全国**级景区已有66家,4A级景区753处。随着新世纪旅游业的发展和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旅游景区势必在游憩系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施是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服务的物质载体,它对于景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尽管中国旅游管理部门已充分意识到了景区设施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和管理法规。但从当前景区的现状看,设施设计滞后、管理混乱、危害环境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在未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的加剧,这些景区设施设计与管理上的问题有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另外,在研究层面上,中国旅游景区设施设计和管理的理论基石并未夯实。设施的内涵缺乏清晰的界定,设施的设计从来没有全面、系统的说明,至于设施的管理模式研究更是乏善可陈。从实践及理论的角度看,景区设施的设计与管理都有进行专门阐述的必要性。